liàn

①白绢:素练。江平如练。南朝齐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餘霞散成綺,澄江静如练。”宋 张炎《清平乐 候蛩凄断》:“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聊斋志异 江中鬼》既寝,视月明如练,未能寐,使童仆为之按摩。②把生丝、麻或布帛煮熟,使柔软洁白:练漂(“”,漂白)。③反复学习,多次操作:练习。练笔。练操。训练。练功。④经验多,精熟:老练。熟练。干(gàn)练。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若有智周政术, 心练治体,救民俗之疾苦,辩禁网之疏密者,各进忠谠,无所隐讳。⑤姓。

练兵秣马

liànbīngmòmǎ

训练士兵,喂饱战马。指作好战斗准备。宋 苏洵《几策 审敌》:“将遂练兵秣马以出于实,实而与之战,破之易尔。”

练帛

liànbó

熟帛。谓煮练过的。大帛。谓粗疏之缯帛。《仪礼·士丧礼》:“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析其末。”胡培翚正义:“练帛:熟帛。”《墨子·兼爱中》:“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练帛之冠。”孙诒让间诂:“练帛,盖即大帛。” 汉 刘向《说苑·反质》:“(齐桓公)於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练达

liàndá

①熟练通达。练达民情。练达世故。《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七》以太子太傅苗晋卿行侍中。晋卿练达吏事,而谨身固位,时人比之(东汉)胡广。《旧唐书·良吏传下·薛珏》:“珏刚严明察,练达法理。”《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帝(赵光义)谓左右曰:“辛仲甫远使绝域,练达机宜,可谓不辱君命矣。”宋 苏轼《乞用刘季孙状》:“况其练达武经,讲习边政,乃其家学。”苏曼殊《断鸿零雁记 第二三章》:“尚有侍者三人,於诸事殊练达。”茅盾《一个女性 四》:“他自己在十六、七时是浑浑噩噩的,所以觉得十六岁的女孩子便那么练达人情世故,不是‘寿相’。”②谓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皇孙出镇怀孟,帝为选老成练达旧臣护之。”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旂叟号西堂先生,开明练达,遇事如破竹。”《再生缘第六一回》:“真练达,实精明,料理何尝要寡人。”

练达老成

liàndálǎochéng

老练稳重。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当那进退维谷的时候,便是个练达老成人也只得如此,何况于你?”

练丹

liàndān

炼丹。三国魏 嵇康《答 难养生论》:“故赤斧以练丹頳髮,涓子以朮精久延……若此之类,不可详载也。”《晋书 葛洪传》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参见“炼丹”。

练冠

liàn’guān

厚缯或粗布之冠。古礼亲丧一周年祭礼时着练冠。《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季孙练冠麻衣跣行。孔颖达疏:练冠盖如丧服斩衰,既练之后布冠也。《后汉书·礼仪志下》皇帝近臣丧服如礼。醳大红,服小红,十一升都布练冠。

练甲

liànjiǎ

①精兵。《韩非子·十过》:"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秦韩为一以南乡楚,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②训练军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敌意可卜,宜练甲申警,静以观变,使不当遣。

练囊

liànnáng

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唐 佚名《囊萤夜读》:胤(晋朝人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练实

liànshi

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故也称“竹米”) 《庄子·秋水》: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练丝

liànsī

未染色的熟丝。《管子·地员》:“其麻……大者不类,小者则治,揣而藏之,若众练丝。” 王充《论衡·率性》:“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后汉书·杨终传》:“曰:‘皎皎练丝,在所染之。’”李贤注:“逸诗也。” 《淮南子·说林训》墨翟见练丝而泣,以为其可以黄,也可以黑。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

练悉

liànxī

熟悉。《宋书·王僧绰传》:“好学有理思,练悉朝。”《南史·王准之传》:“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

练习

liànxí

①操练;训练。②谙熟,熟悉。《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唐)休练习边事,自碣石以西逾四镇,绵旦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

练勇

liànyǒng 

清代地方武装团练、乡勇等的统称。《清史稿·兵志七》其考选练勇也,招沿海渔户年壮者充之。《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咸丰三年)冬十月甲戌,命曾国藩督带练勇赴湖北剿贼。《冷眼观 第二二回》县官并不临场捉贼,只派了几名练勇,在县署前狠命的通通通放洋炮。

练卒

liànzú

①精兵。《六韬·略地》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吕氏春秋·处方》章子甚喜,因练卒以夜奄荆人之所盛守,果杀唐蔑。②操练兵卒。营屯练卒。唐 杜甫《新安吏 诗》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liàn

①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炼钢。炼焦。炼油。炼乳。炼狱。锤炼。②用心琢磨使精练:炼字。炼句。

炼臂

liànbì

用点燃的香烧灼手臂。为僧徒修炼苦行之一。《宣和遗事》前集:“禁燃顶、炼臂、刺血、断指之类。”《宋史·徽宗纪二》:“二月庚午朔,禁然顶、炼臂、刺血、断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九》(鲁王)昌曰:“蜀王,汝(刘豫)不见赵氏少帝出京日,万姓然顶炼臂,号泣之声闻十馀里。今汝废,在京无一人怜汝者,汝何不自知罪也!”参见“炼指”。

炼丹

liàndān

道教词语。为炼制外丹内丹的统称。外丹术源在黄老道,是在丹炉里烧炼矿物以制造“仙丹”。后将人体拟作炉鼎,用以习炼精气神,称为内丹术。外丹术指道家通过各种秘法烧炼丹药,用来服食,或直接服食某些芝草,以点化自身阴质,使之化为阳气。陈师道注:“道家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

炼句

liànjù

用心推敲,使词句简洁优美。遣词炼句。

炼魔liànmó

降伏魔障。指道家克制欲念。明 梅鼎祚《昆仑奴》:“正要忍辱,纔是鍊魔,直等到主恩少报,限期已满,方可脱身,再图证果。”《西游记第五十一回》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

炼气liànqì

通过吐纳导引等以求长生的一种方法。《封神演义 第五回》话说终南山有一炼气士,名曰云中子,乃是千百年得道之仙。

炼师liànshī

旧时以某些道士懂得“养生”、“炼丹”之法,尊称为“炼师”。明 叶宪祖《鸾鎞记·入道》:“你是李管家,为着甚事,同这位炼师到此?”《花月痕第四二回》那一夜相见,说是炼师现在金陵,不想今天却在这个地方相遇。

炼石

liànshí

①烧炼丹石。金 元好问《尚药吴辨夫寿冢记》:“世乃有烹金炼石,合驻景之剂;衔刀被髮,为厌胜之术。”参见“炼丹”。②“炼石补天”之省。比喻挽回不利局势。唐 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明 陈汝元《金莲记·焚券》:“苦相投,花值繁霜候,真是愁上添愁,又无个炼石奇谋。”参见“女娲”。

炼石补天

liànshíbǔtiān

古代神话传说。上古之时,天破地裂,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语本《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补苍天。”唐 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媧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宋 苏轼《十二琴铭》:“炼石补天之年,截匏比竹之音,虽不可得见,吾知古之犹今。”《红楼梦第一回》:“那女媧氏炼石补天之时,於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按,清 赵翼陔馀丛考·炼石补天谓五金有青黄赤白黑五色,皆生于石中,女娲氏以火煅炼而出。炼五色石即炼五金。女娲氏始通炼金之术,其后器用泉货,无一不需于此,实所以补天事之缺。

炼指

liànzhǐ

束香于指,以火烧灼。为僧徒修炼苦行之一。《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禁僧俗舍身、断手足、炼指、挂灯、带钳之类幻惑流俗者。”胡三省注:“炼指者,束香於指而燃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丁亥,辽禁僧然身炼指。

liàn

①用金属环节连套而成的索子:链子。链轨(履带)。项链。锁链。链式反应。②计量海洋上距离的长度单位,十分之一海里为一链,合185.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