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 lián | ①厅堂的侧边。按,堂之侧边曰廉。《仪礼·乡饮礼》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侧边曰廉。"西汉·贾谊《治安策》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②边。《九章算术》边谓之廉,角谓之隅。③旧称有节操、不苟取的人。④正直;刚直;品行方正。《后汉书·列女传》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⑤考察,视察,查处。《汉书·何武传》武从事廉得其罪。《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会(赵)普廉得(卢)多逊与秦王(赵)廷美交通事,遂以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二》是役也,杨怀忠之功居最,为石普所掩,帝(宋真宗赵恒)廉得其状,擢怀忠崇仪使、领恩州刺史。《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先是城中多火,(张)咏廉得不逞之民潜肆燔爇者,折其足而斩之,由是遂绝。《聊斋志异 云翠仙》官廉得其情,亦未忍酷虐之,系狱中,寻瘐死。《聊斋志异 饿鬼》诸生因而共愤,公质县尹。尹廉得实,答四十,梏其颈,三日毙焉。⑥少,很少。唐 韩愈《原毁》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
廉察 | liánchá | 考察,视察。廉,通“覝”。《后汉书·第五种传》永寿中,以司徒掾清诏使冀州,廉察灾害。唐 赵璘《因话录·角》姚仆射南仲廉察陕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朕(宋孝宗)今以手诏戒谕之,俾深思古谊,视所部为一家,周知其经费而通融其有无,廉察其能否而裁抑其耗蠹,庶乎郡邑宽而民力裕也。②唐以来对观察使或职权与之相当的官员的简称。廉,通“覝”。 唐 康骈《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卿来从江表,见彼中甿庶来否?廉察,郡守字人求瘼之道如何?③廉洁明察。《宋史·选举志四》请诏监司、郡守,条上剧邑,遴选清平廉察之人为之。 |
廉称 | liánchēng | 廉洁的名声。《宋史·马亮传》:“亮有智略,敏於政事,然其所至无廉称。” |
廉耻 | liánchǐ | 廉操与知耻。《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汉书.礼乐志》:"至文帝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西汉·贾谊《治安策》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晋纪总论》廉耻笃于家闾,邪辟消于胸怀。《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致仕官旧皆给半俸,而仕尝显者,或贫不能自给,非所以遇高年,养廉耻也。许地山《归途》:"没廉耻的事情,若不是为饥寒所逼,谁愿意干呢?" |
廉而不刿 | liánérbùguì | 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礼记·聘义》:“廉而不劌,义也。”孔颖达疏:“廉,稜也;劌,伤也。言玉体虽有廉稜而不伤割於物,人有义者亦能断割而不伤物,故云义也。”《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 |
廉访 | liánfǎng | 清代对按察使的尊称。元有肃政廉访使,掌监察官吏,明、清按察使亦有此职权,故用为尊称。《续资治通鉴 元纪八》河北河南道廉访司还治汴梁。 |
廉俸 | liánfèng | 清代官吏正俸和"养廉银"的合称。郑观应《盛世危言·廉俸》我朝建官设禄,正俸之外,加以恩俸,常支而外,复给养廉,体恤臣工,无微不至。无如俗尚奢靡,物价腾踊,京、外各官廉俸,入不敷出。《清史稿 卷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王公百官豫请来年皇太后七旬万寿报效廉俸申祝,懿旨止之。 |
廉干 | lián’gàn | 廉洁干练。《后汉书·陈球传》:"累经州郡,以廉干知名。"《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内侍史崇贵尝使嘉州还,上言:“知县某贪浊;有佐官某廉干,乞擢为知县。”宋 苏轼《与陈公密书 之二》:"曹三班廉干非常,远送愧感。"《明史·冯应京传》:"督蓟镇军储,以廉干闻。"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四人者,果皆耿直廉干,声实俱美。" |
廉公 | liángōng | 清廉公正。《后汉书·马援传》:“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明史·循吏传·史诚祖》:“持身励志,一於廉公。” |
廉刿 | lián’guì | 尖利。亦指锐利之物。《庄子·在宥》:“廉劌彫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陆德明释文引广雅:“(劌)利也。”北周 王褒《周太傅燕文公于谨墓碑》:“雕良玉於廉劌,鍊贞金于鍌鋈。” |
廉悍 | liánhàn | ①峻峭精悍。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儁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清蒋湘南《与田叔子论古文第二书》:永叔情致纡徐,故虚字多;子瞻才气廉悍,故间架阔。②指水势湍急。元柳贯《龙门》诗:它山或澍雨,湍涨辄廉悍。 |
廉洁 | liánjié | 谓不贪财货,立身清白。《孙子兵法 九变》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
廉洁奉公 | liánjiéfènggōng | 廉洁:清白;奉公:奉行公事。指人不贪污;不受贿;一心为公。国家公务员,应有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质。孙力《都市风流》第12章:“你廉洁奉公,不就是个大公务员吗?” |
廉介 | liánjiè | 清廉耿介。《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故人多爱之而不敬也”裴松之 注引辂别传:“(輅)常谓:‘忠孝信义,人之根本,不可不厚;廉介细直,士之浮饰,不足为务也。’”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质性本卞急,好面折人过,然以廉介自居,未尝营生事,四方馈献皆不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近立此名诋訾士君子,故临财不苟得,所谓廉介。《明史·马谨传》:“谨性廉介,杨士奇尝称为‘冰霜铁石’。”章炳麟《俱分进化论》:“墨翟之仁,庄周之高,陈仲子之廉介,自以后,可復得乎?”《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六》公平廉介,市无奸枉 |
廉谨 | liánjǐn | 廉洁谨慎。《史记·张丞相列传》:“皆以列侯继嗣,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於当世者。”《北史 循吏传》: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聊斋志异 锦瑟》娘子察其廉谨,特赐儒巾鲜衣。 |
廉静 | liánjìng | 谓秉性谦逊沉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二》刘光祖言:比年以来,士大夫不慕廉静而慕奔竞,不尊名节而尊爵位,不乐公正而喜软美,习以成风。 |
廉静寡欲 | liánjìngguǎyù | 廉:品行端正;静:脾气平和;寡欲:欲望很少指人的品德高尚,性格平和,没有什么奢望。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心想宝钗小的时候,便是廉静寡欲,极爱素淡的。 |
廉可寄财 | liánkějìcái | 能够以钱财相托。指十分廉洁的人。《孔丛子·陈士义》:“仁可与托孤,廉可以寄财者。” |
廉恪 | liánkè | 廉洁恭谨。《后汉书·吴良传》:“﹝吴良﹞资质敦固,公方廉恪,躬俭安贫,白首一节。”唐 独孤及《唐故商州录事参军郑府君墓志铭》:“﹝公﹞天性孝悌,检身端方,居官廉恪。”《宋史·贾黄中传》:“上(赵光义)览表谓侍臣曰:‘非 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寳,将污法而害人矣。’” |
廉愧 | liánkuì | 犹廉耻。《汉书·贾谊传》:“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
廉能 | liánnéng | ①清廉能干。《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羣吏之治……二曰廉能。唐 元稹《追封王潜母齐国大长公主》不因恩泽以求郎,每致忠贞而事主。使勤贵富,戒斁廉能。②指清廉能干的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乙巳,金初定廉能官升注法。廖仲恺《致饶潜川黄德源函》如果属实,自当先行劝令辞职,另举廉能为妥。参见“廉善”。 |
廉平 | liánpíng | ①清廉公平。《史记·孝文本纪》:“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宋 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诸葛亮治蜀,行法廉平,则廖立、李严虽流徙边郡,终身无怨。” 清 刘大櫆《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岁值京察,同官颂其廉平。”《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初,条侯周亚夫为丞相,赵禹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吏不廉平,则治道衰。②低廉公道。《说郛卷八九》引宋 胡太初《画帘绪论·赈恤》:“但要有米可糴,却不可限其价直,米纔辐凑,价自廉平。” 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以杭寧之机法,仿织外国縐绸,料坚緻而价廉平。” |
廉颇 | liánpō |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字洪野,中山郡苦陉县(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镇)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廉勤 | liánqín | 廉洁勤勉。《宋书 卷九 后废帝》若守宰威恩可纪,廉勤允著,依事腾闻。清 归庄《左柱国光禄大夫路文贞公行状》:“公貌魁硕,举止端方,负经世才,常怀范文正公先忧后乐之志,居官立朝,廉勤刚正,不畏强御。” |
廉泉让水 | liánquánràngshuǐ | 原比喻为官廉洁,后也比喻风土习俗淳美。《南史·胡谐之传》:"帝言次及广州贪泉,因问柏年:'卿州复有此水不?'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 |
廉让 | liánràng | ①清廉逊让。《汉书 霍光传》上廉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汉 王符《潜夫论·遏利》:“世人之论也,靡不贵廉让而贱财利焉,及其行也,多释廉甘利。”《北史·裴骏等传论》:“文举之在绛州,世载清德,辞多受少,有廉让之风焉。”宋 范仲淹《答手诏五事》:“贪冒者废之,趋附者抑之,如此,则多士知劝,各生廉让之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司马)光上疏曰:“陛下有中宗之严恭,文王之小心,而小大之政多廉让不决,委之臣下。”②廉泉、让水的并称。喻指风俗醇美之地。详“廉泉让水”。 |
廉善 | liánshàn | 清廉而政绩优异。 |
廉慎 | liánshèn | 清廉谨慎。《北齐书·冯翊王润传》及长,廉慎方雅,习于吏职,至摘发隐伪,奸吏无所慝其情。唐 张鷟《朝野佥载 卷三》滕王婴蒋王晖皆不能廉慎。《明史·忠义传三·文昌时》又文昌时,全州举人。知临淄县,以廉慎得民。 |
廉士 | liánshì | 旧称有节操、不苟取的人。《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赵岐注:“陈仲子,齐一介之士,穷不苟求者。”《庄子·刻意》:“众人重利,廉士重名。”《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旧唐书·许圉师传》:“尝有官吏犯贜事露,圉师不令推究,但赐清白诗以激之,犯者愧惧,遂改节为廉士。”《宋史·陈宓传》:“大臣所用非亲即故……贪吏靡不得志,廉士动招怨尤,此朝廷权柄有所分也。” |
廉贪 | liántān | 清廉与贪婪。《庄子·盗跖》:“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 成玄英疏:“夫廉贪实性,非过迫於外物也,而反照於内心,各禀度量不同也。”宋 苏轼《侯利建等五人除漕刑》:“谨视其廉贪仁暴,勤惰明闇,以詔赏罚。” |
廉退 | liántuì | 谦让。晋 陶潜《序》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北史·高允传》是时贵臣之门,并罗列显官,而允子弟,皆无官爵,其廉退若此。宋 苏轼《送周正孺知东川》诗:岂云慕廉退?实自知衰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陈)俊卿以用人为己任,奖廉退,抑奔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朱熹今以疾辞,然安贫乐道,廉退可嘉。 |
廉顽立懦 | liánwánlìnuò | 谓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明·宋濂《题矫斋记后》先生杨文靖公之弟子也,立朝大节,足以廉顽立懦,故文公以刚毅近仁称之。 |
廉问 | liánwèn | 察访查问。廉,通“覝”。《史记·秦始皇本纪》:“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金史·宗雄传》朝廷遣使廉问,事难周悉。《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九年》辽遣五使廉问四方鳏寡孤独及贫乏失职者赈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二》金遣温都思忠诸路廉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八》金命太子少詹事杨伯雄等廉问山西路。《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赃污之官,已被廉问,若仍旧积,必复害民,其遣使诸道,即日罢之。 |
廉纤 | liánxiān | 细小,细微。多用以形容微雨。借指细雨。宋 曹组《蓦山溪 梅》:“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梅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 |
廉隅 | liányú | ①棱角。宋 苏轼《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醉里冰髭失缨络,梦回布被起廉隅。"②比喻端方(不邪曲)、不苟(不苟且)的行为、品性。《宋书 本纪武帝上》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七》官吏政迹尤异,民受其惠,及不守廉隅,昧于政理者,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为乡里所称者,并条析以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七》王安礼进曰:“陛下(宋神宗)固圣,而左右辅弼,宜择自好之士有廉隅者居之,则朝廷尊。”《明史·王廷相传》:"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聊斋志异 聂小倩》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③古算术开方法的术语。边为廉,角为隅。 |
廉远堂高 | liányuǎntánggāo | 指天子居于百官之上,其尊严不可企及。旧比喻帝王尊严。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清·陈康祺《壬癸藏札记》第六卷:“自古君臣定分,廉远堂高,即轸念贤劳,推恩勋旧。” |
廉约 | liányuē | 廉洁俭约。《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輒尽与士卒。”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復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北史·裴仁基传》:“嵩和廉约居身,忠勤奉上,人怀其惠,吏畏其威。”《新唐书·权万纪传》:“万纪悻直廉约,自潮州刺史,擢治书侍御史。” |
廉贞 | liánzhēn | ①方正忠贞。《韩非子·五蠹》:“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②廉洁坚贞。《楚辞·卜居》:“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明 沉榜《宛署杂记·人物》:“(平恒)徵为中书博士,出为幽州别驾,廉贞寡慾,衣食尝不足。” |
廉直 | liánzhí | ①清廉正直。《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其有学为通儒、才堪干事、清修廉直、孝悌力田者,皆旌表之。②廉价。 |
濂 | lián | ①濂江:水名,在中国江西省。②濂溪:水名,在中国湖南省。 |
臁 | lián | 小腿的两侧:臁骨。臁疮。《水浒传第九回》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
镰 | lián | 收割谷物和割草的农具:镰刀。开镰。 |
蠊 | lián | “蜚蠊”fěilián:蟑螂的别称。 |
帘簾 窗簾,酒帘 | lián | ①商店做标志的旗帜:酒帘。②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帘布。帘子。帘栊(a.帘子;b.带帘子的窗户)。③古通“奁”。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
帘波 | liánbō | 帘影摇曳如水波。宋 周邦彦《蓦山溪词》:“帘波不动,新月淡笼明。”《花月痕第十四回》:“那正面及两廊的灯,也挂得整整齐齐,帘波一漾,花气微闻。” |
帘箔 | liánbó | 帘子。多以竹、苇编成。《三辅黄图·汉宫》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唐 白居易《北亭》诗:前楹卷帘箔,北牖施床席。宋 范成大《初发桂林》诗:长风荡篮舆,帘箔飘以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顾见街衢市肆或有毁撤,障以帘箔,何必尔也!清 龚自珍《菩萨鬘》词:文廊匼匝屏风曲,轻寒恻恻侵帘箔。 |
帘飞彩凤 | liánfēicǎifèng | 一种华丽、富贵的场景。《红楼梦第十八回》帘飞彩凤,帘垂锦穗。 |
帘钩 | lián’gōu | 卷帘所用的钩子。宋 晏殊《清平乐词》:“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宋 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
帘官 | lián’guān | 明、清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时有内帘官、外帘官之别,统称帘官。因至公堂后进有门,加帘以隔之,后进在帘内,称内帘;帘外为外帘。主考(或总裁)及同考官居内帘,主要职务为阅卷。其助理人员愉提调、监试、收掌等官,掌管理试卷等事,亦居内帘。外帘为监临、外提调、监试、收掌、誊录等官所居。外帘各官管理考场事务。内外帘官不相往来,有公事在内帘门口接洽。 |
帘旌 | liánjīng | 帘端所缀之布帛。亦泛指帘幕。冯浩笺注:“帘旌,帘端施帛也。”元 张可久《天净沙·清明日郊行》曲:“碧桃花下帘旌,緑杨影里旗亭。”清 龚自珍《菩萨鬘》词:“行云欲度帘旌去,啼花恨草无重数。”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
帘卷虾须 | liánjuǎnxiāxū | 一种用虾须织成的细密帘子,常用于保护书画卷。这种帘子因其细密和轻盈的特点,能够有效地保护书画不受损害。 |
帘窥壁听 | liánkuībìtīng | 帘:布帘;窥:偷看;壁:墙壁;听:偷听。指窃听与偷看。宋 何坦《西畴常言》:“步远则有前导,燕坐则毋帘窥壁听。” |
帘栊/帘笼 | liánlóng | ①窗帘和窗牖。也泛指门窗的帘子。南唐 李煜《捣练子令》词:“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西游记第五十回》只见是三间大厅,帘栊高控,静悄悄全无人迹,也无桌椅家火。②指闺阁。 |
帘幕/帘幙 | liánmù | 用于门窗处的帘子与帷幕。遮蔽门窗用的大块帷幕。拉开帘幕,旭日当窗。温庭筠《更漏子词》:“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宋 张先《天仙子词》:“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宋 欧阳修《诉衷情 眉意》:“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宋 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宋 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宋 张耒《秋蕊香 帘幕疏疏风透》:“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宋 李清照《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宋 史达祖《双双燕 咏燕》:“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宋 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 |
帘内 | liánnèi | 科举考试时,负责考校之官员。《聊斋志异 司文郎》脱能增修厥德,则帘内之‘刺鼻棘心’者,遇之正易,何所遭之仅也。参见“帘外”、“帘官”。 |
帘外 | liánwài | ①科举考试时,负责监试之官员。《宋史·选举志二》:“凡覆试,令宰执出题,不许都司干预,仍日轮台谏一员,帘外监试。”清 翟灏《通俗编·仕进》:“监试等不预考校,谓之帘外,则凡预考校官,时亦当谓之帘内,今称内帘外帘,盖承之也。”参见“帘官”。②字面一,帘子外边。唐 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宋 岳飞《小重山 词》:“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
帘帏 | liánwéi | 犹帘幕。南唐 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宋 陈亮《天仙子·七月十五日寿内词》:“西风不放入帘幃,饶永昼,沉烟透,半月十朝秋定否?”宋 仲殊《诉衷情 宝月山作》:“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
帘杏溪桃 | liánxìngxītáo |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探春写给宝玉的一封信中的用词。“帘杏”出自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中的“红杏梢头挂酒旗”,象征着大观园中的“杏帘在望”(后来的“稻香村”)。“溪桃”出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沿溪行,忘路之远近”,代表着隐逸和自然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