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éi

①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雷电。雷鸣。雷动。雷雨。雷霆。雷厉风行。②军事用的爆炸武器:地雷。鱼雷。布雷。扫雷。雷管。③雷池:古水名,在今中国安徽省望江县。现用于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④姓。

雷奔

léibēn

亦作“雷渀”。如雷之奔行。形容速度之快。电走雷奔。晋 左思《蜀都赋》:“流汤汤,惊浪雷奔。”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河流激盪,涛涌波襄,雷渀电洩/,震天动地。”《资治通鉴 唐纪十八》陛下(高宗李治)若取士以德行为先,文艺为末,则多士雷奔,四方风动矣!

雷奔云谲

léibēnyúnjué

如雷奔行,如云翻卷。清·梅曾亮《陈拜乡诗序》:“今夫水之归壑也,其未至则澎濞汹涌,雷奔云谲,及至于壑则已矣。”

雷嗔电怒

léichēndiànnù

暴怒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如今且说宝玉只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

雷池


léichí


水名。其源叫大雷水。自今湖北省黄梅县界东流,经今安徽省宿松县至望江县东南,积而成池,称为“雷池”。《晋书·庾亮传》:“而报嶠书曰:‘吾忧西陲过於歷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叫温峤坐镇原防,不要越过雷池到京都去。后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清 王韬《言战》:“俟其进而击之,彼岂能飞越雷池一步哉!”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中》:“如此布置则渤海为雷池,而威海、旅顺成堂奥矣。”聂绀弩《壁画》:“我不过是十几岁的未越雷池一步的山城里的孩子,这屋子里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雷打不动


léidǎbùdòng


形容决心和意志坚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动摇;或形容不可改变的规定和制度。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每天的劳动可是雷打不动的,从下午两点一直要干到吃晚饭。”她决心考研究生的想法是雷打不动的,任何人也不能改变她的决心。


雷动


léidòng

声音如响雷震动。台下欢声雷动。宋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诗》:“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雷动风行

léidòngfēngxíng

①指万物运动变化迅速。②比喻推行政令的严厉迅猛。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雷动风行,天下方如草之偃。”

雷风

léifēng

亦作“靁风”。①雷和风。《易·说卦》:“雷风相薄。”《汉书·郊祀志下》:“水火不相逮,靁风不相誖。” 唐 韩愈《贞女峡诗》:“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鬭鱼龙逃。”宋 陆游《醉书秦望山石壁诗》:“擘波浴海出日月,破山卷地驱雷风。”②比喻巨大的声威。晋 袁宏《后纪·安帝纪上》:“建屯益兵,宣扬雷风,冀以折衝万里,震怖匈奴。”

雷鼓

雷皷

靁鼓

léigǔ

①八面鼓。古代祭祀天神时所用。《周礼·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郑玄注:“雷鼓,八面鼓也。神祀,祀天神也。”《周礼·春官·大司乐》:“靁鼓靁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文选·张衡《东京赋》:“雷鼓鼝鼝,六变既毕。”薛综注:“雷鼓,八面鼓。”唐 杨炯《盂兰盆赋》:“雷皷八面,龙旂九斿。”②小鼓。犹今之拨浪鼓。《元史·礼乐志二》:“雷鼓二,制如鼓而小,鞔以马革,持其柄播之,旁耳自击,郊祀用之。”③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荀子·解蔽》:“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杨倞注:“雷鼓,大鼓,声如雷者。”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④指大鼓发出的如雷鼓声。唐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之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⑤挂在会稽城门上的鼓。清 钱谦益《奉赠会稽倪太公十四韵》:“挥洒剡藤成五色,鏗鍧雷鼓有餘音。”参见“雷门”。⑥指雷,雷声。《管子·内业》:“不言之声,疾於雷鼓;心气之形,明於日月。”文选·枚乘《七发》:“混混庉庉,声如雷鼓。”李善 注:“混混庉庉,波浪之声也。越絶书:‘越王勾践曰:浩浩之水,声音若雷霆。’”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振乾坤,雷鼓鸣;走金蛇,电影开。”明 夏完淳《观涛》:“海女霓旌乍有无,雷鼓填填屏翳怒。”按, 屏翳,雷神名。⑦擂鼓,打鼓。雷,通“擂”。三国魏 曹操《船战令》:“雷鼓一通,吏士皆严。再通,什伍皆就船。”

雷惊电绕

léijīngdiànrào

雷鸣电闪。比喻落笔如飞的笔画。宋·何蘧《春渚纪闻·赵德麟跋太白帖》:“虽自九天分派,不与万李同林。步处雷惊电绕,空余翰墨窥寻。”

雷厉风行

léilìfēngxíng

厉:猛烈;行:奔跑;引申为迅速。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对法令的执行严厉迅速。也用来形容工作极度紧张;办事果断;行动迅速。宋 曾巩《亳州谢到任表》:“运独断之明,则天清水止;昭不杀之戒,则雷厉风行。”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今天调卷,明天提人,颇觉雷厉风行。

雷令风行

léilìngfēngxíng

犹言雷厉风行。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孝女》:“雷令风行,极一时之盛。”

雷门

léimén

古代会稽(今浙江绍兴)城门名。因悬有大鼓,声震如雷,故称。

雷鸣

léimíng

①打雷。雷鸣电闪。②形容响声大如雷鸣。掌声雷鸣。宋 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雷鸣瓦釜

léimíngwǎfǔ

釜:锅。锅发出雷一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声势烜赫。《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宋·辛弃疾《水龙吟·用瓢泉韵》:“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

雷霆

léitíng

指疾雷;喻威猛、迅猛。亦指威猛迅猛的军队。响振雷霆动九天。《易·系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庄子·达生》:“户内之烦壤,雷霆处之。”成玄英疏:“门户内粪壤之中,其间有鬼,名曰雷霆。”《庄子·说剑》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唐 杜牧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聊斋志异 齐天大圣》(许)盛曰:“孙悟空乃丘翁之寓言,何遂诚信如此?如其有神,刀槊雷霆,余自受之!比喻人的盛怒或声威极大,大发雷霆。

雷霆电雹léitíngdiànbáo

盛怒貌。《红楼梦》第十六回:“你老人家先是那等‘雷霆電雹’,原來見不得‘寶玉’二字。”

雷霆万钧

léitíngwànyūn

雷霆:暴雷;霹雳;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合15公斤。形容威力极大;不可阻挡。东汉 班固《汉书 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唯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

雷霆之怒

léitíngzhīnù

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三国志 吴志 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九回:主公暂息雷霆之怒,这牛皋是一员勇将,乃是岳飞的结义兄弟也。

雷震

léizhèn

雷击;雷鸣。《孙子·军争》:“动如雷震。”《后汉书 袁绍传》雷震虎步,并集虏廷,若举炎火以焚飞蓬,覆沧海而注票炭,有何不消灭者哉?《晋书 元帝纪》雷震暴雨,盖天灾谴戒,所以彰朕之不德也。南朝梁 刘孝标《辩命论》:“秦人坑赵氏,沸声若雷震。”元 郑光祖《王粲登楼第四折》:“一声雷震报春光。”

léi I.

①研磨:擂成细末。②打:擂鼓。自吹自擂。II.参见lèi。 III.农具,擂木。平耙。用以碎土。

擂鼓鸣金

léigǔmíngjīn

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擂天倒地

léitiāndǎodì

呼天抢地,形容哭喊。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5卷:“江老夫妻女儿杀猪也似的叫喊,擂天倒地价哭。”

léi

古代作战的武器,即从高处推下的大块滚木:檑木、檑棍。滚木,古代守城用的大圆木头,从城上推下打击攻城的人。《资治通鉴》立战棚,具炮檑,造器备。胡三省注:“檑,檑木也。自城上下之以压敌。”

檑木

léi/lèimù

古代作战时从高处滚下以打击敌人的大块木头。

léi I. 

古代守城用的石头,从城上推下打击攻城的人:滚木石。礌石机弩。II.lěi古同“”,磊落。

léi

一种放射性元素,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并能不断放出大量的热:镭疗(利用镭引的γ射线或a射线进行治疗)。 镭,是一种化学元素。它能放射出人们看不见的射线,不用借助外力,就能自然的发光并发热,含有很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