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à I.

①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资治通鉴 汉纪十九》初,延年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冬天(多在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腊肉。腊鱼。腊味。作动词表示制成腊肉。《庄子·外物》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晋书 武帝纪》改景初历为泰始历,腊以酉,社以丑。②姓。II.xī①干肉:“噬腊肉,遇毒。”②晾干: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③ 皮肤皴皱。

腊鼓làgǔ

古人于腊日或腊前一日击鼓驱疫;泛指岁末或春来的信息。古代有腊月击鼓催春的风俗古谚云:“腊鼓动,农人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腊祭

làjì

这种风俗最早始于周代。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 猎大祭以报功也。由此可以看出,就是打猎,用打来的野兽或自己养的家禽进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牛、羊肉,称为腊肉

腊尽春回

làjìnchūnhuí

腊: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唐·孙道绚《菩萨蛮·梅》:“阑干六曲天围碧,松风亭下梅初白。腊尽见春回,寒梢花又开。”清 吴趼人《痛史》第十八回光阴似箭,不久又是腊尽春回了。

腊尽冬残

làjìndōngcán

腊月已过去,冬天将尽。指寒冬将尽。郭沫若《圣者》:“已经是腊尽冬残的时候了,街市上送年的腊鼓声和爆竹声,叠叠地把自己的童心呼醒。”

腊酒

làjiǔ

腊月酿制的酒。唐 岑参《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玉缾素蚁腊酒香,金鞍白马紫游韁。”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二》:“奔走权门,所不忍视,腊酒一壶,能共醉否?”宋 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清 曹寅《后陶索酒看城西花戏柬诗》:“毘陵腊酒白如酥,取助官厨不用沽。”

腊飨

làxiǎng

犹腊祭。《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三年》:"其腊飨太庙及飨太清宫,元日受朝奏祥瑞,皆停。"《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十二月,戊戌逆,腊飨太庙。

là I.

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油质,具有可塑性,易熔化,不溶于水,可溶于二硫化碳和苯:石蜡。蜂蜡。蜡版。蜡笔。蜡疗。蜡染。蜡人。蜡纸。蜡烛。蜡黄(形容颜色黄得像蜡)。蜡丸。II.zhà借作“蚱”,蚱蜢,俗称蚂蚱。《聊斋志异 小猎犬》忽一小武士,首插雉尾,身高两寸许;骑马大如蜡。

蜡弹

làdàn

即蜡丸。宋 赵升《朝野类要·帅幕》:"蜡弹:以帛写机密事,外用蜡固,陷于股肱皮膜之间,所以防在路之浮沉漏泄也。" 陆游《大雨中作》诗:"属闻蜡弹遣檄书,亟坏布裳缝袴褶。" 刘克庄《转调二郎神》词:"近来塞上,喜蜡弹、羽书清省。"参见"蜡丸"

蜡灯

làdēng

蜡烛灯。唐 李商隐《无题诗之一》: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苏辙《次韵毛君山房即事之九》:灰冷铜炉香欲灭,床头一点蜡灯微。

蜡屐làjī

以蜡涂木屐。涂蜡的木屐。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或有诣阮(阮孚),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后因以“蜡屐”指悠闲、无所作为的生活。

蜡炬

làjù

即蜡烛。唐 杜甫《宿府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唐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宋 刘敞《踏莎行词》:“蜡炬高高,龙烟细细,玉楼十二门初闭。”宋 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词》:“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清 仲振奎《红楼梦·补裘》:“费针工,听铜龙玉漏沉花底,徙倚空房蜡炬红。”高天梅《只怜诗》:“蜡炬成堆把泪浇,何堪落木听萧萧。”参见“蜡烛”。

蜡台làtái

可以把蜡烛插在上面的器具。《花月痕第二十四回》牛氏忙将蜡台瞧着秋痕,见身穿小衫裤,仰面躺在地下,色如金纸,两目紧闭。

蜡丸

làwán

用蜡做成的圆形外壳,内装药丸,古代也在蜡壳里面放传递的机密文书。

蜡诏

làzhào

封在蜡丸中的密诏。《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梁主登建国楼,面择亲信厚赐之,使衣野服赍蜡诏,促段凝军,既辞,皆亡匿。"胡三省注:"蜡诏,犹蜡书也,命出於上,故谓之蜡诏。"

蜡烛

làzhú

蜡制的固体照明用品。唐 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铅和锡的合金,可以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亦称“白鑞”、“锡鑞”):鑞枪头。《红楼梦 第23回》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镴牌

pái

南宋造镴(锡铅合金)牌和铜钱牌(又称铜銙牌),代钱行用。背铸临安府行用五字,面铸准贰佰文省准五佰文省等。额有小孔,可贯连携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作黄布袍、缁巾、镴牌各三十六事,牛头响环六十四枚,欲以怖敌而走之,大率皆诞妄。

鬎鬁:同“瘌痢”。参见“”。

la I.

助词。“了(le)”和“啊(a)”的合音:任务超额完成啦!II. 参见lā。

la

靰鞡:乌拉草。中国东北地区冬天穿的一种鞋,用皮革制成,里面垫乌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