馈餽 | kuì | "食"与"贵"联合起来表示"在对方食物匮乏的时候送去足以支撑其生存的食物"。①进献,进食于人:“凡王之馈,食用六谷”缒食馈之:从城墙坠食喂之。《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後爨,师不宿饱’。参见“中馈”。②泛指赠送:馈赠。馈遗。馈送。馈献。《论语·乡党篇》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供给。《孟子·公孙丑下》:“前日於齐,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转以馈宛下。《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八》度支馈沧州粮车六百乘,至下博,尽为成德军所掠。《资治通鉴 后梁纪一》帝(后梁太祖朱温)从之,命增运刍粮以馈其军。③“不馈”是说“不还嘴”。《庄子·庚桑楚》夫复謵不馈而忘人;忘人,因以为天人矣。 |
馈赆 | kuìjìn | 赠送行资;赠送财物。《孟子·公孙丑下》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宋 陆游《朝奉大夫石公墓志铭》馈赆可以取,可以无取,必却。《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一》其送迎,馈赆,亦如纳官之数,所遣者又以铜杂银中纳官。清 唐孙华《送门人时期五贡入太学 诗》赠行未办绕朝鞭,聊作《巴歈》当馈赆。 |
馈粮 | kuìliáng | ①运送粮食。《孙子兵法 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②粮响。 |
馈路 | kuìlù | 运粮饷、财物的道路。《宋史·张亢传》:“时麟州馈路犹未通,勅亢自护赏物送麟州。” |
馈贫之粮 | kuìpínzhīliáng | 馈:赠送。广博的见闻是赠给知识贫乏者的宝贵的精神食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 |
馈食 | kuìshí | ①献熟食。古代的天子诸侯每月朔朝庙的一种祭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馈食享先王。”②食物;熟食。《管子·轻重甲》:“吾国者衢处之国,馈食之都,虎狼之所栖也。”《孟子·滕文公下》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后汉书·独行传·陆续》:“续母远至京师,覘候消息,狱事特急,无缘与续相闻,母但作馈食,付门卒以进之。” |
馈挽 | kuìwǎn | 运送粮食。《旧唐书·王求礼传》:"契丹陷幽州,馈挽不给,左相豆卢钦望请辍京官两月俸料以助军。"《新唐书·王起传》:"灵武、邠、宁多旷土,奏为营田,以省馈挽。"宋 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挽之劳。"文彦博奏疏言:然而数路进军,弥历累月,馈挽不资,民疲供给,将士冲寒冒苦,备极勤劳。 |
馈饩 | kuìxì | ①赠送粮草、牲腥。《晋书·隐逸传·杨轲》:“轲在永昌,季龙每有馈饩,辄口授弟子,使为表谢。”《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呼韩入,厥仪未泯,馈饩之秩,每存丰厚。” 胡三省注:“馈饩,饷客以生食及刍米也。”②引申指料理生活杂事。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柳侯感叹,躬负薪之役;公主怡然,亲馈饩之事。” |
馈献 | kuìxiàn | ①献熟食等。《周礼·春官·司尊彝》其馈献用两壶尊,皆有罍。郑玄注:馈献,谓荐孰时,后于是荐馈食之豆笾。②奉送礼物。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 卷一》质性本卞急,好面折人过,然以廉介自居,未尝营生事,四方馈献皆不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金尚书省奏汾阳节度副使牛信昌生日受馈献,法当夺官。明 瞿佑《归田诗话·周公礼乐》其(指蔡京)生日,天下郡国,皆有馈献,号“太师生辰纲”,富侈可知也。 |
馈饷 餽饟 | kuìxiǎnɡ | ①馈赠。晋 葛洪《抱朴子·祛惑》:“馈饷相属,常余金钱。”②款待。宋 朱弁《曲洧旧闻 卷二》:“元丰以来,厨传渐丰,馈饷滋盛。”《聊斋志异 贾奉雉》居年余,吴氏犹时馈饷,而祥父子绝迹矣。③指粮饷或运送粮饷。《史记 高祖本纪》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陈书·徐俭传》:“臧氏亦深念旧恩,数私致馈饷,故不乏绝。”《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五》宜屯据险要,坚壁清野以老其师,时出轻骑抄其馈饷,夺其俘掠。王闿运《振威将军张君墓志铭》:“淮军坐食馈饷,几三十年。”《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九》方今北有契丹,西有继迁,戍兵馈饷,固难寝停,关辅之民,倒悬尤甚。宋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承藉世德,不蒙矢石,备战守,驭车仆马,数千里馈饷。”《明史·李善长传》:“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 |
馈遗 餽遗 | kuìyí kuìwèi | 馈赠。馈遗宴犒。《史记·孝武本纪》:“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余金钱帛衣食。”《资治通鉴 汉纪十九》延年本尝与义俱为丞相史,实亲厚之,馈遗之甚厚。《南史·萧洽传》:“洽清身率职,馈遗一无所受,妻子不免饥寒。”《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姚)崇子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为时所讥。《史记·吕不韦列传》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蔡)抗初为睦亲宅讲书,出入宫邸,不受馈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有位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受任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明史 卷二十 神宗一》(万历)十四年春二月癸未,严外官馈遗。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 将何以报焉?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到官之日,除弊政,絶馈遗。《聊斋志异 细侯》幸有他门人,怜师无过,时致馈遗,以是得无苦。《聊斋志异 嫦娥》向慕之,每以馈遗阶进。 |
馈运 | kuìyùn | 运送粮食。《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年》:“马仙琕围胊山,张稷权顿六里以督馈运。”《资治通鉴 晋纪十》陛下(指刘聪)践阼以来,已作殿观四十余所,加之军旅数兴,馈运不息,饥馑、疾疫,死亡相继,而益思营缮,岂为民父母之意乎!《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河北久用兵,馈运不给,朝廷厌苦之。宋 秦观《边防上》:“耕凿则有蹂践之患,馈运则有钞夺之虞。”《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端平元年》:“中原板荡,多年不耕,无粮可因。千里馈运,士不宿饱。” 亦“运馈”。 |
馈赠 | kuìzèng | 指把财物无代价地送给别人,赠送的东西、礼品等。从贝,表示与财富有关。本义:赠送;用法上:馈赠是敬语,多用于别人送给你东西;而赠送是中性词,可以用于送东西给别人。 |
愦 | kuì | 昏乱,糊涂:愦愦(a.昏乱不安;b.糊涂)。发聋振愦。昏愦:《庄子·天运》夫仁义憯然,乃愦吾心,乱莫大焉。《战国策·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红楼梦 第96回》又知宝玉失玉以后神志昏愦,医药无效。《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一》(张)让等诘(何)进曰:“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大甚乎!” |
愦愦 | kuìkuì | ①烦乱;纷乱。《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张介宾注:“愦愦,心乱也。”《庄子·大宗师》:“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成玄英疏:“愦愦,犹烦乱也。”《后汉书·何进传》:“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三国魏 曹丕《折杨柳行》:“追念往古事,愦愦千万端。”②烦闷貌;忧愁貌。《焦赣易林·讼之升》:“愦愦不悦,忧从中出。”王符《潜夫论·浮侈》:“妇女羸弱,疾病之家,懐忧愦愦,皆易恐惧。”《新唐书·杜中立传》:“中立数求自试,愦愦不乐。”③昏庸;糊涂。 班固咏史:“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 《资治通鉴 魏纪四》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不知防虑于此。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王导)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人命至重,神奈何遣愦愦之鬼,致有误拘。”《聊斋志异 张诚》天道愦愦如此!’于是一堕。及兄弟猝遇,则喜而亦堕。《聊斋志异 二商》然妇言是听,愦愦不置一词,恝情骨肉,卒以吝死。《聊斋志异 周生》但使贤夫人及千里之仆,骈死而不知其罪,不亦与刑律中分首从者,殊多愦愦耶?冤已!《聊斋志异 龙戏珠》天公之愦愦,不已多乎! |
愦乱 | kuìluàn | 混乱,昏乱。《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言上号令不顺民心,虚哗愦乱,则不能治海内。《宋书·何尚之传》前代赤仄白金,俄而罢息,六货愦乱,民泣于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尚食局直长言:“臣闻老母病剧,私心愦乱,以此有失尝视。”金主(完颜雍)嘉其孝,即令还家侍疾。明 朱鼎《玉镜台记·王敦失守》胆丧魂惊心愦乱,心愦乱,裂冠毁冕困腥膻,困腥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猪嘴道人》方寸愦乱,摇摇若风中悬旌。 |
愦眊 | kuìmào | 昏乱糊涂。《汉书 王莽传中》前后相乘,愦眊不渫。 |
匮 | kuì Ⅰ. | 缺乏:匮乏。匮竭。匮缺。《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晋书 元帝纪》天下凋弊,加以灾荒,百姓困穷,国用并匮,吴郡饥人死者百数。《晋书 孝武帝纪》又年谷不登,百姓多匮。《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匮膏血以奉外敌,此有识之士所为长太息也。Ⅱ.guì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 |
匮乏 | kuìfá | ①缺乏,贫乏,缺少,紧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管仲曰:臣闻之,上有积财,则民必匮乏于下;宫中有怨女,则有老而无妻者。汉 桓宽《盐铁论·力耕》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②指资财缺乏的人。《汉书·严助传》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缓刑罚,薄赋敛,哀鳏寡,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盛德上隆,和泽下洽。 |
匮少 | kuìshǎo | 缺少。《史记·货殖列传序》:“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寳絶,虞不出则财匱少。’财匱少而山泽不辟矣。” |
溃 | kuì I. | ①大水冲开堤岸:溃决。溃堤。《周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②散乱,垮台:溃败。溃退。溃散。溃逃。溃不成军。崩溃。溃乱。溃然:《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四》臣(孙抃)等昨论列宰相梁适事,今日风闻吕景初以下并议谴责。臣详观朝旨,必是奸人以巧言移人主意,遂使邪正曲直,溃然倒置。③肌肉组织因腐烂而破了口:溃烂。溃疡。明 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II.huì同“殨”。 |
溃奔 | kuìbēn | 败逃。《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斩其将杨任,进攻韂,韂等夜遁,鲁溃奔巴中。《清史稿·克勤郡王岳託传》:“上议取锦州,命偕诸贝勒统兵四千,易服,偕大寿作溃奔状,夜袭锦州。”吴恭亨《诸将诗之二》:“永丰战野矜驍果,宝庆连营駴溃奔。” |
溃兵游勇 | kuìbīngyóuyǒng | 指逃散的士兵。李昌《回忆民先队》:“国民党部队的溃兵游勇,带枪到处抢劫肇事,很影响群众的抗日情绪。” |
溃不成军 | kuìbùchéngjūn | 溃:垮台,溃败。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惨败。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十三章《讨伐复辟》:“前线刚一接触,张勋的部队就败退下去,如摧枯拉朽一般。敌退,我追,赶了一阵,敌已溃不成军。”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二章:“还仅仅和赤卫团接触就溃不成军,亏他腿长逃得快,没当俘虏。” |
溃冒 | kuìmào | 冲决泛滥。宋 苏轼《晁错论》:“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亦有溃冒衝突可畏之患。”清 刘大櫆《送张闲中序》:“禹疏九河,过家门不入,而东南鉅野无溃冒渰没之患者,七百七十餘年。” |
溃冒冲突 | kuìmàochōngtū | 溃:水冲破堤防;冒:冲犯;冲突:急奔猛闯。形容危险的祸患。宋·苏轼《晁错论》:“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
溃畔 溃叛 | kuìpàn | 叛乱离散。汉 桓宽《盐铁论·伐功》:“不爱民之死,力尽而溃叛者,秦王是也。”《汉书 王莽传上》是故亲属震落而告其罪,民人溃畔而弃其兵,进不跬步,退伏其殃。《后汉书·冯鲂传》:“王莽末,四方溃畔,鲂乃聚宾客,招豪桀,作营壍,以待所归。”宋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上则将帅拥众有跋扈之心,下则士众久役有溃叛之志。”《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以至于秦,兴兵远攻,贪外虚内而天下溃畔。 |
溃散 | kuìsàn | 被打垮而逃散。《晋书 元帝纪》平西将军祖逖帅众讨击,应时溃散。《旧唐书·窦建德传》:“守兵既少,闻士达败,众皆溃散。”《水浒传 第一○五回》:“贼将张寿领救兵二万前来,被林冲等杀其主将张寿,其餘偏牙将士及军卒都溃散去了。”章炳麟《文学总略》:“曾国藩又杂钞经史百家,经成文,不虞溃散,钞将何为。”《明史·流贼传·李自成》:“会我兵东返,自成乃鳩合溃散,走平阳。”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四章》:“郭祥接到命令:立刻到苍鹰岭以南的大山里去搜剿一股溃散的敌人。”也指溃败逃散的人。 |
溃围 | kuìwéi | 突破包围。《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旧唐书·崔光远传》:“光远不能守,遂夜溃围而出,度河而还。”《明史·流贼传·李自成》:“自成尽亡其卒,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资治通鉴 汉纪十一》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资治通鉴 汉纪十三》假司马陇西赵充国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 |
溃痈 | kuìyōng | 谓溃烂出脓的疮;决破脓疮。《后汉书 董卓列传》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 |
䙡 | kuì I. | ①衣纽。②拴。③用绳子等拴成的结。II. huì同绘。 |
殨 | kuì I. | 古同“溃”,溃烂。II.huì特指疮溃烂:殨脓。III. kuài肿溃烂。 |
篑 | kuì | 古代盛土的筐子:篑笼。功亏一篑。《论语·子罕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聊斋志异 聂小倩》囊忽格然一响,大可合篑;恍惚有鬼物,突出半身,揪夜叉入,声遂寂然,囊亦顿缩如故。 |
篑笼 | kuìlóng | 运土的竹具。如今挑筐。《左传·襄公九年》"陈畚挶,具绠缶"晋 杜预注:"畚,篑笼;挶,土轝。" |
蒉 | kuì I. | ①古代用草编的筐子,一般用来盛土。《论语·宪问篇》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一》(杜)浒、(金)应解所怀金与卒,得逸,募二樵者,以蒉荷(文)天祥至高邮稽家庄。②也指草袋。如:《汉书》:“以一蒉障江、河,用没其身。”③草编盛器。如:元王祯《农书》卷十五:“蓧、蒉,皆古盛谷器也。”④草鞋。明 张岱《陶庵梦忆序》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时予一足已无蒉,跣一足行。”II.kuài1. ①古书上指赤苋菜。②姓。 |
聩 | kuì | 先天性耳聋。后泛指耳聋。《说文》聩,生而聋也。从耳,贵声。年老耳聩。《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聩眊(耳聋眼花。引申为昏聩)。昏聩,不明事理。聩聩(胡涂无知,不明事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帝(宋高宗)指奏牍曰:“(朱)震亦荐(尹)焞代资善之职,但焞微聩,恐教儿童费力,俟国公稍长则用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六》去冬警报初闻,有数从官谒(杨)椿,勉以规画,又以危言动之,椿竟不动,但指耳以对,盖椿素有聩疾也。 |
膭 | kuì | 肥大。《广韵》肥貌。《集韵》肥大貌。《西游记第八十一回》说甚么大精小怪,那怕他惫懒膭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