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 kòu | ①盗匪,侵略者,亦指敌人:盗寇。贼寇。日寇。②侵略者来侵犯:寇边。《晋书 武帝纪》(泰始十年)八月,凉州虏寇金城诸郡,镇西将军、汝阴王骏讨之,斩其帅乞文泥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一十》是月,伪齐刘豫遣其将王世冲寇庐州,守臣王亨以计诱世冲,斩之,大破其众。③砍伐。《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④姓氏。 |
寇暴 | kòubào | 侵夺劫掠。《后汉书·荀彧传》:“布乘虚寇暴,震动人心,纵数城或全,其餘非復己有,则将军尚安归乎?”《晋书·刘曜载记》:“西戎之中,权渠部最强,皆禀其命而为寇暴,权渠既降,莫不归附。”《宋书 本纪武帝上》(卢)循虽受命,而寇暴不已。《南史·柳元景传》:“及道产死,羣蛮大为寇暴。” |
寇不可玩 | kòubùkěwán | 寇:盗贼;玩:习惯而不留心。对于盗贼不能放松警惕。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寇钞 寇抄 | kòuchāo | 劫掠。《后汉书·东夷传·夫馀》:“至安帝永初五年,夫余王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乐浪,杀伤吏民,后复归附。”《资治通鉴 魏纪七》兵也民表,寇钞不犯陈书·世祖纪:“侯景之乱,乡人多依山湖寇抄,世祖独保家无所犯。”《资治通鉴 梁纪十一》尔朱兆既至秀容,分守险隘,出入寇抄。清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衅始》:“江、浙、山东沿海寇钞之祸起于嘉靖闲,历数十年而后定。”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回纥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以寇抄为生。” |
寇雠 | kòuchóu | 仇敌;敌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左传 吴许越成》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讎。”《后汉书·仲长统传》:“昔之为我哺乳之子孙者,今尽是我饮血之寇雠也。”《晋书 文帝纪》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狂狡贪悍,世为寇雠者,皆感义怀惠,款塞内附,或委命纳贡,或求置官司。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若克城邑,絶非卿有,徒危宗国,以广寇仇。”唐 曹唐《和周侍御买剑》:“将军溢价买吴钩,要与中原静寇雠。”宋 苏轼《孙武论下》:“夫天下之患,不在于寇雠,亦不在于敌国,患在于将帅之不力。”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郭沫若《战声集·诗歌国防》:“三十年来他已逐渐觉醒在驱逐他的寇仇。” |
寇盗 | kòudào | ①盗贼。《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庄子·盗跖》:“内则疑劫请之贼,外则畏寇盗之害。”成玄英疏:“请,求也……故在家则恐求财盗贼之灾。”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金玉崇而寇盗至,名位高而忧责集。”唐 杜甫《登楼》:“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清 倦圃野老《庚癸纪略》:“富户俱称无钱,虽存亡危急之秋,寧资寇盗。”瞿秋白《饿乡纪程四》:“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革命,只赚着一舆台奴婢匪徒寇盗的独裁制。”②侵扰劫掠。《史记·大宛列传》:“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輒杀略使,终莫得通。”《后汉书·班超传》:“往者匈奴独擅西域,寇盗河西,永平之末,城门昼闭。” 清 顾炎武《日知录·选补》:“兴元元年,改吏部侍郎往洪州知选事,时京师寇盗之后,天下旱蝗,穀价翔贵。” |
寇害 | kòuhài | 贼寇之害。《后汉书·质帝纪》:“九江、广陵二郡数离寇害,残夷最甚。”《三国志·魏志·王观传》:“此郡滨近外虏,数有寇害,云何不为剧邪?”《三国志·魏志·何夔传》:“长广县人管承,徒众三千餘家,为寇害。”《晋书 武帝纪》(泰始六年)秋七月丁酉,复陇右五郡遇寇害者租赋,不能自存者禀贷之。晋 刘琨《劝进表》不图天不悔祸,大灾荐臻,国未忘难,寇害寻兴。 |
寇令 | kòulìng | 御寇的号令。《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韦昭注:“若御寇之号令。” |
寇乱 | kòuluàn | ①外患与内乱。《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恤礼哀寇乱。”郑玄注:“兵作于外为寇,作于内为乱。”《墨子·非乐上》:“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汉书·天文志》:“寇乱在其野者亡地,以战不胜。”《晋书 王羲之传》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②侵扰。《后汉书·应奉传》:“延熹中,武陵蛮复寇乱荆州 。”《周书·王勇传》:“魏永安中,万俟丑奴等寇乱关陇,勇占募随军讨之。”《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六》曹操谓荀曰:“关西诸将,外服内贰,张晟寇乱淆、渑,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将为深害。…” |
寇略 寇掠 | kòulüè | 侵犯劫掠。《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二十三年)十二月,武陵蛮叛,寇掠郡县,遣刘尚讨之,战于沅水,尚军败殁。《汉书·匈奴传下》:“单于始用夏侯藩求地有距语,后以求税乌桓不得,因寇略其人民。”《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和帝元兴元年春,(句骊王宫)复入辽东,寇略六县。”《后汉书·董卓传》:“於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於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飢饿寇掠,积尸盈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始兴屯田”裴松之注引《魏书》:“诸军并起,无终岁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二》冬,十月,(张)平寇略秦境,秦王坚以晋公柳都督并、冀州诸军事,加并州牧,镇蒲阪以御之。 |
寇难 | kòunán | 谓由内乱外患所造成的灾难。亦指蒙受敌人侵犯之难。《荀子·天论》:“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奉辞於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晋书 孝武帝纪》(太元八年)十二月庚午,以寇难初平,大赦。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昔献帝东迁,逼以寇难。”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其后竟以兵权静寇难,功盖天下。”宋 曾巩《瀛州兴造记》:“今瀛地震之所摧败,与郑之火灾,卫之寇难无异。” |
寇逆 | kòunì | ①贼寇,叛逆。《后汉书·臧洪传》:“受任之初,志同大事,扫清寇逆,共尊王室。”《宋书 本纪武帝下》威灵远著,寇逆消荡,遂当揖让之礼,猥飨天人之祚。《陈书 本纪卷二高祖武帝陈霸先下》天未悔祸,复罹寇逆,嫡嗣废黜,宗枝僭诈。②指叛乱。《陈书·儒林传·沉文阿》:“及侯景寇逆,简文别遣文阿募士卒,入援京师。” |
寇虐 | kòunüè | ①指残贼凶暴之人。《诗·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憯不畏明。”俞樾《群经平议·毛诗四》:“言为寇虐者必遏止之,不以其高明而畏之也。”《晋书·景帝纪》:“内摧寇虐,外静姦宄。”《晋书 文帝纪》公严恭寅畏,底平四国,式遏寇虐,苛厉不作,是用锡公武贲之士三百人。②谓侵掠残害之行。《桓宽 盐铁论·备胡》:“往者,四夷俱强,并为寇虐。” |
寇攘 | kòurǎng | 劫掠;侵扰。《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一》至于违法悖礼之徒,无赖不仁之辈,编户则寇攘为业,当官则赃贿是求。 |
寇贼 | kòuzéi | 盗匪;敌寇。《汉书 王莽传下》视事四年,蛮夷猾夏不能遏绝,寇贼奸宄不能殄灭。《三国志蜀书 先主传》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臣忧责碎首之负。 |
蔻 | kòu | 豆蔻:植物名。比喻处女。因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小豆蔻:东印度一种草本植物的芳香蒴果,用作调味品和用作芳香剂和健胃剂。 |
滱 | kòu | 滱水:古河名,在今中国河北省。《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 咸平府清河、滱河合流,失故道,坏堤堰,敕蒙古军千人及民丁修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