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 kǒu | ①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②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③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④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⑤破裂的地方:口子。 |
口碑载道 | kǒubēizàidào | 口碑:比喻群众口头称颂像文字刻在碑上一样;载:充满;道:道路。形容群众到处都在称赞。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自从老爷到任,并没见为国出力,倒先有了口碑载道。 |
口不二价 | kǒubùèrjià | 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他本在汉时叫做韩康,一向卖药长安市上,口不二价。” |
口不绝吟 | kǒubùjuéyín | 吟:吟咏,背诵。嘴里不停地吟诵。形容学习非常刻苦。《旧唐书·韩愈传》:“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
口不应心 | kǒubùyìngxīn | 应:符合。指心口不一致。元·王实甫《西厢记·夫人停婚》:“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 |
口不择言 | kǒubùzéyán | 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随便。《北史·魏艾陵伯子华传》:“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 |
口敞 | kǒuchǎng | 形容口快。说话随便,不能保密。《西游记第五二回》:“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説他,他就不与你斗。”沙汀《困兽记十一》:“自然,他也太口敞了,说话又不选择场合。 |
口陈 | kǒuchén | 口头陈说。《汉书·张延寿传》:“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以能久堪先人大国,数上书让减户邑,又因弟阳都侯彭祖口陈至诚。”《后汉书·窦融传》:“书不足以深逹至诚,故遣刘钧口陈肝胆。”《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浩周之还,口陈指麾,益令议者发明众嫌,终始之本,无所据仗,故遂俯仰从群臣议。《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正始六年》:“(陆逊)书三四上,辞情危切,又欲诣都,口陈嫡庶之义。” |
口齿绵缠 | kǒuchǐchánmián | 形容说话时言语纠缠不清、含糊不清的状态。《红楼梦第八回》不知宝玉口内还说些什么,只觉口齿缠绵,眼眉愈加酣涩。 |
口齿伶俐 | kǒuchǐlínglì | 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也身亡命殒。”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看他年轻聪明,口齿伶俐,打算让他去学洋文。” |
口齿生香 | kǒuchǐshēngxiāng | 嘴和牙齿都有香味。比喻所读的作品意味深长,隽永宜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6回:“前者捧读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齿生香。” |
口出不逊 | kǒuchūbùxùn | 逊:恭顺;谦逊。说出的话非常不谦逊;没有礼貌。他口出不逊,以势压人,立即引起了公愤!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16回:“他说我讹他,还口出不逊,打了我一顿,求老爷公断。” |
口出大言 | kǒuchūdāyán | 说大话。形容说话狂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御者见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脚观看。”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回:某家好意劝你,乐得两邦和好;你反口出大言!不必多言,放马来罢。 |
口出狂言 | kǒuchūkuángyán | 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指说话狂妄、放肆。也指胡说八道。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听得,慌忙过来看时,却是‘九纹龙’史进,‘没遮拦’穆弘,在阁子内吃得大醉,口出狂言。”老舍《赵子曰》二十三:刺客姓李名景纯,直隶正定府人。身体短悍,面貌凶恶。手脚系以铁锁,依然口出狂言,侮蔑政府。 |
口传心授 | kǒuchuánxīnshòu | 心授:不立文字;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通过口头讲述和心中悟解来传授。明 解缙《春雨杂述 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光未然《戏曲遗产中的现实意义》尽管在旧社会得不到出版发行的便利,千百年来通过无数艺人的口传心授,终于很好地保留下来了。 |
口呆目瞪 口呆目钝 | kǒudāimùdèng kǒudāimùdùn |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他惊讶得口呆目钝了。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杨乃武与小白菜》第三十回:林氏却又把小白菜的事情,细细向刘锡彤说了一遍,刘锡彤听得,不禁吓得口呆目瞪。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
口多食寡 | kǒuduōshíguǎ | 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解放前夕,我们全家六口流落在这座小城市里,口多食寡,连一天三顿饭都无法维持。唐·韩愈《答胡生书》:“愈不善自谋,口多而食寡。” |
口耳并重 | kǒuěrbìngzhòng | 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
口耳相承 口耳相传 | kǒuěrxiāngchéng kǒuěrxiāngchuán | 谓接受传闻。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
口耳之学 | kǒuěrzhīxué |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后也指从道听途说中获取的片断知识。《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何)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八:是当时虽从事于经义,亦皆口耳之学。宋·陆游《跋柳书苏夫人墓志》“盖欲注杜诗,须去少陵地位不大远乃可下语。不然,则勿注可也。今诸家徒欲以口耳之学揣摩得之,可乎?” |
口沸目赤 | kǒufèimùchì | 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言人之非,嗔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 |
口服 | kǒufú | ①口头上表示信服或佩服。口服心不服。《庄子·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高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服而心非之者,比肩是也。”服,一本作“ 是 ”。 ②把药吃下去。不得口服。参见“心服”。 |
口服心服 | kǒufúxīnfú | 指从内心及口头都表示信服。《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毛主席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启发我们顾全大局,使我口服心服。”金玉舟《赵匡胤》第11章:“今儿你家姑奶奶叫你口服心服,死而无憾。” |
口赋 | kǒufù | 古代的人口税。汉有口赋、算赋之分。七岁至十四岁,每人每年出二十钱以供天子,为口赋。武帝时增至二十三钱,以补车骑马匹之费。自十五岁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百二十钱,为算赋。历代或因其名,但其规定各异。《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其口赋逋税而庐宅尤破坏者,勿收责。唐 刘禹锡《苏州举韦中丞自代状》:“伏以当州口赋首出诸郡,况经灾沴,切在抚绥。” |
口腹 | kǒufù | 指口和腹,多指饮食。吃喝。《孟子·告子上》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隋书·地理志上》:"(汉中之人)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二》太后比朕(宋高宗赵构)虽粗留意,亦不以口腹劳人。清 孙枝蔚《无酒》诗之二:"倾身营口腹,死人满通衢。" |
口腹之累 | kǒufùzhīlěi | 口腹:指饮食;累:连累。指因为饮食而受到牵累。汉·班固《东观汉记·闵贡》:“仲叔怪而问之,知,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聊斋志异 狂生》乃以口腹之累,喋喋公堂,品斯下矣。《聊斋志异 绩女》媪无忧,此等生活,妾优为之,定不以口腹相累。 |
口腹自役 | kǒufùzìyì | 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
口干舌焦 | kǒugànshéjiāo | 解释见“口燥唇干”。清·刘璋《斩鬼传》第四回:“两个人想来想去,总没个好法于。看看想到半夜,饿的龌龊口干舌焦,只的问仔细鬼道:‘老弟,我们饥了。我有带来的一包狗粪,请你如何?’”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18章:“那吴启超自吹自擂,口干舌焦,没得到半点效果。” |
口干舌燥 口燥唇干 | Kǒugānshézào kǒuzàochúngān |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三国 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那白氏心中正自烦恼,况且连歌数曲,口干舌燥,声气都乏了,为何肯再唱。清·刘璋《斩鬼传》第四回:“两个人想来想去,总没个好法于。看看想到半夜,饿的龌龊口干舌焦,只的问仔细鬼道:‘老弟,我们饥了。我有带来的一包狗粪,请你如何?’”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18章:“那吴启超自吹自擂,口干舌焦,没得到半点效果。” |
口给 | kǒugěi | 口才敏捷,能言善辩。《论语·公冶长》:“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旧唐书·突厥传上》:“彦博既口给,引类百端,太宗遂用其计。”《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五》陆贽又曰:“昔赵武呐呐而为晋贤臣,绛侯木讷而为汉元辅,然则口给者事或非信,辞屈者理或未穷。”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生》:“文登霍生与严生少相狎,长相谑也。口给交御,惟恐不工。”章炳麟《文学说例》:“然则纵横近于雄辩,虽言或偭规,而口给可用。” |
口含天宪 | kǒuhántiānxiàn | 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论》:“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鲁迅《南腔北调集·谚语》:“《汉书》上有一句云,‘口含天宪’,此之谓也。” |
口滑 | kǒuhuá | ①谓说话随便,脱口而出。《水浒传第七二回》:“酒行数巡,宋江口滑,揎拳裸袖,点点指指,把出梁山泊手段来。”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原来梅氏平生谨慎,从前之事,在儿子面前,一字也不题,只怕娃子家口滑,引出是非,无益有损。”②谓因适合口味而饮啖不能自禁。《水浒传第二三回》:“武松吃得口滑,只顾要吃。” |
口颊 | kǒujiá | ①指嘴附近的部位。《艺文类聚 卷十九》引晋 孙楚《笑赋》徐疾任其口颊,员合得乎机要。宋 苏轼《戏用晁补之韵》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②借指言语。宋 朱熹《答黄直卿书》致仕文字为众楚所咻,费了无限口颊,今方得州府判押。 |
口讲手画 | kǒujiǎngshǒuhuà | 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宋·黄庭坚《题跋》:“好学者从之请问,口讲手画,终席或至千字。” |
口讲指画 | kǒujiǎngzhǐhuà | 嘴讲解,手比画。谓以手势助讲授、谈论。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亦作“口讲手画”、“口谈指画 ”。宋 黄庭坚《书王荆公骑驴图》:“荆公晚年删定字説,出入百家,语简而意深……好学者从之请问,口讲手画,终席或至千餘字。”清 唐甄《潜书·审知》:“聪明博达之士,读书鑑古,审时度势,口谈指画,皆能尽当世之形,决成败之机。” |
口角 | kǒujiǎo I. | 嘴边:口角流涎。口角生风(形容说话流利)。《拟仿香山九老会引》采芝草于山中,口角更饶风味。II.kǒujué争吵: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儿就和人家口角起来。 |
口角春风 | kǒujiǎochūnfēng | 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后比喻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6回:“你近日与道台好相与,万望口角春分,我就一步升天,点了买办差,就过的日子了。”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就中单表一个惯做媒的唤做刘婆,为人口角春风,便是《水浒传》中那个王婆还恐比他不上。” |
口角风情 | kǒujiǎofēngqíng | 口头表示的情爱。口角风情不值得一信。清·李渔《比目鱼·联班》:“那些用小钱的主子,只还他些口角风情罢了。” |
口角生风 | kǒujiǎoshēngfēng | 比喻说话流利,能说会道。这种语言艺术要求演员唱得字正腔圆,说得口角生风。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这样骂人的时候却是口角生风,不再有‘这个是’的打搅了。” |
口噤 | kǒujìn | 口紧闭。口噤心悸。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唐 杜甫《后苦寒行之一》:“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明 李贽《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刘禅之病,牙关紧闭,口噤不开,无所用药者也。”《聊斋志异 秦生》(秦)生伏地而牛饮之。少时,腹痛口噤,中夜而卒。 |
口井 | kǒujǐng | 计口分田,实行井田制。《汉书·王莽传中》:“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颜师古注:“计口而为井田。” |
口口声声 | kǒukǒushēngshēng | 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他口口声声地说想家却一直没有回去。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
口口相传 | kǒukǒuxiāngchuán | 不著文学,口头相传。宋 洪迈《夷坚丙志 黄十翁》:“汝还世五年,传吾语于人间,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乐福;作恶者万劫不回,受无间苦。令闻此者口口相传。”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虽然他败坏了口口相传的韵事。 |
口快心直 | kǒukuàixīnzhí | 有啥说啥;想啥说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语言明快。他是一个口快心直的人。清 曹雪芹《红楼梦》:“云姑娘,你如今长大了,越发心直嘴快了。” |
口率 | kǒulǜ | 按人口比例。《周礼·天官·太宰》“九曰弊余之赋” 郑玄注:“赋,口率出泉也。”《后汉书·丁鸿传》:“鸿与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此指按人口比例举孝廉。《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劝民务农桑,各以口率种树畜养。 |
口没遮拦 | kǒuméizhēlán | 指说话没任何顾忌,信口胡言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一迷的将言语摧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这位‘大人’的口没遮拦,也是出了名的。” |
口蜜腹剑 | kǒumì-fùjiàn | 口中说话极亲切,心计多端图谋害人。《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
口面 | kǒumiàn | 口角,争吵。《水浒传第五一回》:“你二位便可请回,休在此间惹口面不好。”《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他与邱家只隔得三四个间壁居住,也晓得杨氏平日有些不三不四的毛病,只为从无口面,不好发挥出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前日因有两句口面,他使一个性子,跑了回家。” |
口钱 | kǒuqián | 古代的一种人口税。代指口赋钱。《尚书·贡禹传》:“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 王先谦补注引何焯曰:“ 如淳所引仪注,乃元帝以后之制也。”《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以谷过贱,听人以米当口钱,优评斛一百。”《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假孝廉,做官员;真孝廉,出口钱。”《资治通鉴 汉纪十九》减天下口钱参见“口赋”。 |
口钳 | kǒuqián | ①从前用来惩罚泼妇的一种刑具,它有一个套在头上的铁框和一个插入嘴内的金属嚼子。②口被钳住。《庄子·田子方》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 |
口巧手拙 | kǒuqiǎoshǒuzhuō | 巧:灵巧;拙:笨拙。光是嘴上能说,动手能力相当差。她是一个口巧手拙的女孩。 |
口轻舌薄 | kǒuqīngshébó | 形容说话刻薄尖酸。《天雨花》第25回:“小小年纪无厚道,口轻舌薄诮谁人?”钱钟书《围城》你得福不知,只管口轻舌薄取笑人家。 |
口呿舌挢 | kǒuqūshéjiǎo | 呿:张口。挢:伸举。张口结舌。呿,张口不能说话。舌挢,翘起舌头。形容惊讶的样子。清方苞《狱中杂记》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 |
口柔 | kǒuróu | 以言语媚人;奉承。《尔雅·释训》:“籧篨,口柔也。”郭璞注:“籧篨之疾,不能俯,口柔之人,视人颜色,常亦不伏,因以名云。”邢昺 疏引李巡曰:“籧篨,巧言好辞,以口饶人,是谓‘口柔’。”南朝 陈后主《太建十四年诏》:“而口柔之辞,儻闻於在位;腹诽之意,或隐於具僚。” |
口如悬河 口若悬河 口似悬河 | kǒurúxuánhé kǒuruòxuánhé kǒusìxuánhé |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个完。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四回》:“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贼,不由得不信。”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六八回:陈宫保倒着实和秋谷谈了一回,见秋谷口如悬河的滔滔不绝,不由得心中暗暗称奇。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从无心闲话里谈到十三妹,果然引动了那老头儿的满肚皮牢骚,不必等人盘问,他早不禁不由口似悬河的讲将起来。 |
口尚乳臭 | kǒushàngrǔxiù | 嘴里还有奶腥味。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视。东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上》:“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梁启超《论中国人种之将来》:“吾尚在湖南,见其少年子弟,口尚乳臭,目不识蟹文。” |
口实 | kǒushí | ①(口中)食物。《易·颐》:“自求口实。”孔颖达疏:“求其口中之实也。”高亨注:“须自求口中之食物。”引申为食品。亦指饮食。李贤注引官仪:“口实,膳羞之事也。”《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明敕下以远方口实所以荐宗庙,自如旧制。《魏书·夏侯道迁传》:“好言宴,务口实,京师珍羞,罔不毕有。”②指俸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杜预注:“臣不徒求禄,皆为社稷。”③古代俸禄皆以米计,故又借指为粮食。《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且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胡三省注:“口实,谓粮食也。”④指话柄;谈笑的资料。错误!未指定文件名。《周文 王孙圉论楚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唐 刘知几《史通·因习》:“遂盗葛龚所作而进之。既具録他文,不知改易名姓。时人谓之曰:‘作奏虽工,宜去葛龚。’及邯郸氏撰笑林,载之以为口实。” 宋 孔平仲《续世说·排调》:“举朝嗤笑,以为口实。”李劼人《天魔舞第二九章》:“前年躲警报在桤木沟同陈登云开过玩笑的那回事,不就是拿她--这个满身苕气的女人做过口实吗?”⑤借口。《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雠?” 杜预注:“口实,但有其言而已。”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曾文正公奏天津教案答书》:“今吾师以一身之谤,易大局之安,固其宜耳,然使后之任事者,得借重望以为口实,是国家之患,方自今日始矣。”鲁迅《二心集 序言》:“宋末有所谓‘通虏’,清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的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⑥谓经常议论、诵读的内容。《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
口是心非 | kǒushìxīnfēi | 心口不一致;口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晋 葛洪《抱朴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三回:俺哥哥原来是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
口是心苗 | kǒushìxīnmiáo | 犹言为心声。常言道:口是心苗,我们听出他的意图了。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氤氲篆烟袅,昏惨剌银灯照。玉漏迢迢,才是初更报。暗觑清霄,盼梦里他来到。却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频频叫。” |
口说无凭 | kǒushuōwúpíng | 单凭口说,不足为据。你说的这些事,口说无凭,我无法相信。元 乔吉《扬州梦》第四折:“咱两个口说无凭。” |
口诵心惟 | kǒusòngxīnwéi | 诵:朗读;惟:思考。口中朗诵,心里思考。读书时要做到口诵心惟才会有收获。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 |
口体 | kǒutǐ | 口和腹;口和身体。《孟子·离娄上》:“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宋 苏轼《谏买浙灯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陛下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元 汪元亨《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曲》:“性情甘澹雅,口体便粗糲。”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口体之奉 | kǒutǐzhīfèng | 指衣食方面的奉养。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口吐珠玑 | kǒutǔzhūjī | 珠、玑:都是珠宝,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形容说话有文采。他常常口吐珠玑,有不凡之论。元 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因俺夫人闻知苏轼胸怀锦绣,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 |
口外 | kǒuwài | 指长城以北地区。也称口北。包括内蒙、河北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大部分地区,乃至于新疆一带的长城以北地区,但不包括东北三省;东三省一般称为“关外”;其中“口”指的是长城的关口,如古北口、喜峰口等。元 孙仲章《勘头巾 第四折》:“赵令史枉法成狱,杖一百,流口外为民。”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文安有佣工古北口外者,久无音问。其父母值岁荒,亦就食口外,且觅子。亦久无音问。” 《聊斋志异 仇大娘》国初立法最严,(仇)禄依令徙口外。 |
口吻生花 | kǒuwěnshēnghuā | 比喻谈吐文雅。唐 冯贽《云仙杂记》第五卷引《白氏金锁》:“张祜苦吟,妻孥唤之不应,以责祜。祜曰:‘吾方口吻生花,岂恤汝辈。’”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00回:“自家做来做去,原觉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 |
口无择言 | kǒuwúzéyán | 谓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孝经·卿大夫》:“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唐玄宗注:“言行皆遵法道,所以无可择也。”《后汉书·马援传》:“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 |
口衔天宪 | kǒuxiántiānxiàn | 解释见“口含天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恒帝永兴元年》:“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衔天宪。” |
口谐辞给 | kǒuxiécígěi | 谓言辞诙谐敏捷。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 |
口血未干 | kǒuxuèwèigān | 古时订立盟约,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指订约不久就毁约。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九年》:“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口血未干,宋人背盟,寡人伐之。 |
口义 | kǒuyì | 唐代明经科试士有口试,要求口头答述经义,故称。与"墨义"相对。《新唐书·选举志上》:"元和二年……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后明经停墨策,试口义并时务策三道。《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八》(陆)佃等夜在(王)安石斋受口义,旦至学讲之,无一语出己。参见“墨义”。 |
口壅若川 | kǒuyōngruòchuān |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 |
口谀 | kǒuyú | 谓当面奉承、表里不一。《三国演义 第一〇九回》:“师大怒曰:‘汝等乃口谀之人!适间与天子在密室中所哭何事?’” |
口语 | kǒuyǔ | ①日常口头交谈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属于或适于日常会话的通俗语言。②毁谤诬陷之语。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③发表议论。《汉书 司马迁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 |
口燥唇乾 口燥唇干 | kǒuzàochúnqián kǒuzàochúngān | 亦作“口乾舌燥 ”。亦作“口乾舌焦 ”。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乾。今日相乐,皆当喜欢。”叶圣陶《未厌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乱想都会集中到这上头去。于是口干舌燥,头里岑岑地作响。” 柯岩《东方的明珠》:“那时,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计划,一起讲课,真是讲得口干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静《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焦。” |
口燥喉干 | kǒuzàohóugān | 燥:干。形容非常干渴。老舍《赵子曰》:“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发空,才打道进城回公寓。” |
口泽 | kǒuzé | 口饮润泽。《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孔颖达疏:“謂母平生口飲潤澤之氣存在焉,故不忍用之。”参见:手口之泽“。 |
口占 | kǒuzhàn | ①谓口授其辞。《资治通鉴 魏纪五》高堂隆疾笃,口占上疏。《汉书·游侠传·陈遵》:“遵冯几,口占书吏,且省官事,书数百封,亲疏各有意,河南大惊。”《资治通鉴 齐纪六》(北魏孝文)帝好读书,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善属文,多于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自太和十年以后,诏策皆自为之。(北齐斛律光)每朝廷会议,常独后言,言辄合理。或有表疏,令人执笔,口占之,务从省实。宋 陆游《南唐书·卢郢传》:“郢忽顾笔吏,口占使书,不窜易一字。铉服其工。”②谓作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汉书·朱博传》:“合下书佐入,博口占檄文。”《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帝)善属文,多于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宣宗李忱)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朱自清《冬天》:“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
口直心快 | kǒuzhíxīnkuài | 想什么说什么,为人直爽。巴金《家》:“倒是觉慧口直心快,他终于说了出来。” |
口中雌黄 | kǒuzhōngcíhuáng | 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 事物譬类》议论反复曰口中雌黄。 |
口中蚤虱 | kǒuzhōngzǎoshī | 比喻极易消灭的敌人,犹如口中之虱。故又作“口中虱”。《韩非子·七术》:“(王)以临东阳,则邯鄣口中虱也。”校尉韩威进曰:“以新室之威而吞胡虏,无异口中蚤虱。“ |
口诛笔伐 | kǒuzhūbǐfá |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亦“笔伐口诛”“笔诛墨伐”。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对封建主义文化毫不留情地展开了口诛笔伐。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
口坠天花 | kǒuzhuìtiānhuā | 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后遂以“口坠天花”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华,同“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