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 | kēng | 碰撞,撞击。 |
铿尔 | kēngěr | ①声音洪亮。唐 柳宗元《哭张后馀辞》:“人与之言,铿尔而厉,辩而归乎中。” ②象声词。形容金石玉木等所发出的洪亮声。《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邢昺疏:“投置其瑟,而声铿然也。”明 高启张宪《舞剑联句》:“斩关豁然判,击柱铿尔着。”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弹半炊许,合殿寂然,无有欬者。既阕,铿尔一声,如击清磬。” |
铿金霏玉 | kēngjīnfēiyù | 解释见“铿金戛玉”。清·钮琇《觚剩·樵隐》:“崔出《樵隐近咏》相示……黄不觉惊赏曰:‘此真铿金霏玉之音也。’” |
铿金戛玉 | kēngjīnjiáyù | 形容文词音节铿锵有力。清 周亮工《书影》第一卷:“吾豫当初变时,一人起而左右北地,铿金戛玉,至今踔厉词坛。” |
铿铿 | kēngkēng | 形容声音洪亮。形容语言响亮有力。《礼记·乐记》“钟声铿,铿以立号”唐 孔颖达疏:“钟声铿者,言金钟之声铿铿然矣。”《聊斋志异 口技》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亦口技之苗裔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忽闻吉莫靴铿铿甚厉,缧锁锵然。”宋 苏舜钦《舟至雀桥士人张生抱琴携酒见访》诗:“铿铿语言好,举动亦风流。” |
铿铿锵锵 | kēngkēngqiāngqiāng | 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或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8回:“车行时摇动的铿铿锵锵,就如奏细乐一般。” |
铿锵 | kēngqiāng | 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 |
铿镪顿挫 铿锵顿挫 | kēngqiǎngdùncuò | 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形容音律和谐有力、动听。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这一出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镪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了。 |
铿锵有力 | kēngqiāngyǒulì | 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筑路》托卡力夫的声音铿锵有力,完全不是平时那种沙哑的低音。 |
铿然 | kēngrán | 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铜钱碰撞声。宋·苏轼《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宋 苏轼《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聊斋志异 姬生》案头有钱二百,及明失之。生至夜,增以数百。中宵,闻布幄铿然。 |
硁 | kēng | 形容浅薄固执,敲打石头的声音,如“鄙哉硁硁乎!莫已知也,斯已而已矣”。 |
硁硁 | kēngkēng | ①形容浅陋固执。《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论语·宪问篇》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②言辞上朗朗的样子,或信誓旦旦的样子。多带有贬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③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昏君乱命岂宜从?犹说硁硁效死忠。《封神演义》不知老大王克守臣节,硁硁不贰,虽在羑里,定无怨言。④象声词。形容行走声。 |
硁硁之见 | kēngkēngzhījiàn | 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21首:“此仆平日硁硁之见,如董生来,即以此言告之。” |
硁硁之信 | kēngkēngzhīxìn | 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固执的信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6回:“主公犹执硁硁之信,隐忍不言。” |
硁硁之愚 | kēngkēngzhīyú | 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
牼 | kēng | ①牛胫骨。②古通“顅”,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