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ǎo

①试验,测验:考试。考查。②检查,查核:考察。考勤。稽考。考核。九考: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史记 孝武本纪》其明年,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三国志·蜀志·郄正传》:“挺身取命,干兹奥秘。踌躇紫闼,喉舌是执。九考不移,有入无出。”裴松之注:“《尚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九考则二十七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吏部侍郎费士寅,请历十五考以上,无赃私罪犯者,听免职司举主一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朱熹)历事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③推求,研究:考古。考据。考订。考证。晋 刘琨《劝进表》是以臣等敢考天地之心,因函夏之趣,昧死上尊号。④老,年纪大:寿考。⑤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先考。如丧考妣。《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识知寺舍,每来辄加厚恩,愿赐复十年。《资治通鉴 后梁纪一》(梁武帝萧衍)追尊皇考为文皇帝,庙号太祖;皇妣为献皇后。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⑥击,敲:“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庄子·天地》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考妣

kǎobǐ

父母的别称。《尚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孔传:“考妣,父母。”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唐 韩愈《祭窦司业文》:“朱衣银鱼,象服以崇,锡荣考妣,孝道上穷。” 明 方孝孺《题桐庐二孙先生墓文后》:“或恸哭荒江断垄间,如失考妣。”按,考妣仅指死去的父母,惟《曲礼》有此异说。参阅尔雅·释亲》郭璞注及郝懿行义疏。

考卜

kǎobǔ

古代以龟卜决疑,谓之“考卜”。《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 郑玄笺:“考犹稽也……稽疑之法,必契灼龟而卜之。”后亦泛指占问吉凶。《汉书·刘辅传》:“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前蜀 杜光庭《张道衡塑造北斗七星真君醮词》:“今考卜吉辰,以天德合直之日,于玉局北帝之殿,塑瑶枢中斗之尊。”明 张居正《山陵礼成奉慰疏》:“周视山川形势,结聚环抱;比之前日考卜之时,更觉佳胜。”

考差kǎochāi科举制度中考官的考选差派制度,始于雍正三年(1725年)嘉庆五年(1800) 令满、汉二品以下进士出身之侍郎、内阁学士、三品京堂,及未经考试试差之四、五品京堂,俱赴上书房考试,不愿考者听便。钦命论、诗题各一,谓之大考差。

考第

kǎodì


考核评定的等第。《资治通鉴 唐纪三》甲辰,上(唐高祖李渊)考第群臣,以李纲、孙伏伽为第一…

考订

kǎodìng

考据订正。他从事古籍的考订工作已经有好多年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请下有司考订斟酌,申严而行之。

考覆

kǎofù

①考查审察。《汉书·郑崇传》:“崇对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公府士驰传天下,考覆贪饕。②覆试。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国朝例:崇政殿试举人,景福殿考覆。”

考功

kǎogōng

①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汉书·谷永传》:“治天下者尊贤考功则治,简贤违功则乱。”《汉书 王莽传》高皇帝受命除残,考功施赏,建国数百,后稍衰微,其余仅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监司、帅臣臧否所部,深得考功课吏之法。章炳麟《訄书·学变》:“法家之教,任贤考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上令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②泛指考核工作成效。王符《潜夫论·考绩》:“是故大人不考功,则子孙惰而家破穷。”③父之功业。《楚辞·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朱熹集注:此问禹能纂代鲧之遗业,而成父功。

考击

kǎojī

拷掠;敲打。《后汉书·马廖传》:“豫随廖归国,考击物故。”《资治通鉴·章帝建初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谓死于考掠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宋 苏轼《石鼓歌》:“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宋 洪迈《夷坚丁志·吴僧伽》:“寺后竹丛,一竿最巨,忽夜至,造其下,考击而歌,声彻四远。”

考迹

kǎojì

考核事迹。《汉书 王莽传》亲见牧守以下,考迹雅素,审知白黑。犹考订。章炳麟《诸子学略说》:“不知今之经典,古之官书,其用在考迹异同,而不在寻求义理。”

考绩黜陟

kǎojìchùzhì

黜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考核官吏的政绩好坏来决定升降。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上》:“于是建诸侯之贤者以为牧,故以考绩黜陟,不统其政,不御其民。”

考绩幽明

kǎojìyōumíng

考绩:考核官吏政绩;幽:昏暗;明:清白。指考核官吏政绩得失。唐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

考较kǎojiào

查考比较。稽查,检查。考课。考核,考试。《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但是请外国人是个甚么仪注,须得预先考较,免得临时贻笑外人,

考竟

kǎojìng

①刑讯穷竟。《后汉书·安帝纪》:“自今长吏被考竟未报,自非父母丧无故辄去职者,剧县十岁,平县五岁以上,乃得次用。”李贤注:“考,谓考问其状也;报,谓断决也。”《三国志·魏志·高柔传》:“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三国志·魏志·贾逵传》:“(逵)考竟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资治通鉴 晋纪一》(刘)友侵肃百姓以缪惑朝士,其考竟以惩邪佞。②刑讯致死。《释名·释丧制》:“狱死曰考竟。考得其情,竟其命于狱也。”《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是以冒犯常科,辄敕县考竟,擅行杀戮,须伏诛罚。”《晋书·魏舒传》:“其考竟友,以惩奸佞。”

考课

kǎokè

①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辛未,禄山献奚俘八千人,上(玄宗李隆基)命考课之日书上上考。《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宋仁宗)诏:“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未致仕者,更不考课迁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嘉佑六年,始置考课法。②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③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获亦于籍”三国吴 韦昭注:“言王亦至于籍考课之。”汪远孙《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考篮kǎolán

科举时代考生用以盛文具、食物的提篮。《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进去考的时候,祖宗三代都跟了进去,站在龙门老等,帮着你抗考篮,不然,那一百多斤的东西,怎么拿得动呢?

考览

kǎolǎn

考查阅览。查考观览。蔡邕《郭有道碑》:“遂考览六经,探综图纬。”晋 葛洪《抱朴子·序》:“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宋 周密《齐东野语·避讳》:“古今避讳之事,杂见诸书,今漫集数条於此,以备攷览。”清 曾国藩《欧阳生文集 序》:“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之人得以考览焉。”

考论

kǎolùn

考查论证。《尚书 序》:“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王充《论衡·自纪》:“幽处独居,考论实虚。”晋 袁宏《后纪·顺帝纪下》:“近儒术,考论经书,辅佐日月,宜有至効。”《资治通鉴 梁纪一》赈给贫乏,考论殿最,事之得失皆先决后闻。

考名责实

kǎomíngzéshí

考:查核。考核名称与实际是否相符。唐·刘知畿《史通·题目》:“考名责实,奚其丧欤?”

考杀

kǎoshā

拷问击杀。《三国志·魏志·刘表传》:“表疑(韩)嵩反为太祖説,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

考慎

kǎoshèn

审慎考察。《诗·大雅·桑柔》:“秉心宣犹,考慎其相。”宋 王安石《提转考课敕词》:“然非夫任事之臣,躬率以正而考慎其实……则朕之志,岂能独信于天下?”宋 曾巩《相制三》:“惟文昌政本,揆叙百度,介于左省,考慎朕命,图济厥服,尔其往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陛下(宋高宗)即位以来,命相多矣,未有一人脱者,岂不累陛下考慎之明乎!

考省

kǎoshěng

考校省察;考校查核。《国语·晋语三》:“内谋外度,考省不倦,日考而习,戒备毕矣。”《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名讳昭著。唐 李翱《释怀赋》:“进藎言而不信兮,退远去而不获。弗验实而考省兮,固予道之所厄。”明 李贽《复士龙悲二母吟》:“只宜择师教之,时时勤加考省,乃为正当。”

考文

kǎowén

①原指考正书名。《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郑玄注:“文,书名也。”后泛指考订文辞。 清 顾炎武《答李子德书》:“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清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三》:“将欲更定 姬周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圣,其孰当之?”②考试辞章。 唐 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执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新唐书·选举志上》:“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乎?”

考问

kǎowèn

①考查询问。《汉书·董仲舒传》:“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艾芜《印度洋风土画·仰光港上》:“中年胖商人就一眼望着年轻人,仿佛学校的教员在考问学生,立刻逼着回答一样。”②拷问。拷打审问。《史记·伍子胥列传》:“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汉书 王莽传下》兆域大将军王匡遣吏考问上变事者,欲蔽上之明,是以適见于天,以正于理,塞大异焉。《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宫中亡大珠一篋,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

考校

kǎoxiào

考核、考试。礼记 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三》先是命吏部侍郎陈恕知贡举,恕所取士甚少,以王曾为首。及是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儒林外史 第六回》:二人听这话,心里明白,不讲考校的事了。

考信

kǎoxìn

谓查考其真实。《礼记·礼运》:“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宋 沉括《梦溪笔谈·辩证二》:“天下地名,错乱乖谬,率难考信。”钱锺书《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秦始皇本纪》:“夫稗史小説、野语街谈,即未可凭以考信人事,亦每足据以覘人情而徵人心。”

考正

kǎozhèng

①考查核实,考查订正。晋 袁宏《后纪·桓帝纪下》:“中常侍赵忠丧父,殮为璵璠玉匣,穆下郡考正,乃至发墓视尸,其家称冤自诉。”《汉书·朱穆传》作“下郡案验”。 《晋书 武帝纪》先帝深愍黎元,哀矜庶狱,乃命群后,考正典刑。宋 周密《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余偶得其书,稍加攷正,具列於后。”②省察纠正;考核订正。《汉书·艺文志》:“该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梁书·萧子显传》:“又採众家后,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 宋 曾巩《新序 目录序》:“臣既考正其文字,因为其序。”王先谦《书补注 序例》:“海内耆古之士,承流嚮风,研穷班义,考正注文。”

考政

kǎozhèng

犹问政。《国语·鲁语下》:“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宋 苏舜钦《处州照水堂记》:“考政之始,众务毕举。”

考终

kǎozhōng

善终。《文选 潘岳 杨荆州诔》诔德策勋,考终定谥。

考终正寝

kǎozhōngzhèngqǐn

犹寿终正寝。指享尽天年,在家里安然死去。《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今先妣考终正寝,(谢)枋得自今无意人间事矣!清 蒋士铨《冬青树·却聘》咳!俺向来只为老母九十三岁,不敢挺身一死。今于二月二十六日考终正寝,后悔何及!

kǎo

①把东西放在火的周围使干或使熟:烤炙。烤面包。烤肉。烘烤。②挨近火取暖:烤火。烤一烤手。

kǎo

打:拷打。拷问。拷掠(泛指刑讯)。三拷六问。

拷楚

kǎochǔ

见“楚拷”。

拷掠

kǎolüě

鞭打。多指刑讯。晋 干宝搜神记 卷十一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魏书·刑罚志》:“又验诸证信,事多疑似,犹不首实者,然后加以拷掠。”《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三》燕主(慕容)盛每十日一自决狱,不加拷掠,多得其情。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 卷十四王怒,命内知客鞫其事,二婢不胜拷掠,自诬云夫人使之纵火。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一·葛端肃公家训》王大怒,将引礼官拷掠,欲以恐喝。

kǎo

①栲栳:a.一种用竹子或柳条编的盛东西的器具,形状像斗,亦称“笆斗”。b.夸张地形容人或某些动物的头部。《聊斋志异 考弊司》堂下两碣东西立,绿书大于栲栳,一云“孝弟忠信”,一云“礼义廉耻”。②常绿乔木,叶长圆状披针形,果实球形,有短刺。木材坚硬,可做船橹、轮轴等。树皮含鞣酸,可制栲胶,又可制染料。

kāo

屁股,脊骨的末端:骨(坐骨)。马尻。《庄子·大宗师》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聊斋志异 狐妾》刘因以手探尻际。女觉之,笑曰:“君将无谓狐有尾耶?”参见肩尻“。家畜外形部位名称(以髋骨、荐骨和部分尾椎骨为基础,前连腰,下接股。是推动后股运步的重要部位)。引申义特指肛门,是指人体的排泄器官。

尻骨

kāogǔ

尾骨。《聊斋志异 董生》引董手,强使复探,则髀肉如脂,尻骨童童。

尻轮神马

kāolúnshénmǎ

以尻为车而神游。指随心所欲遨游自然。元 刘壎《隐居通议 骈俪三》:“尻轮神马,偏从尘外遨游。”清·王鸣盛《<殴北集>序》恍挟我之尻轮神马而翱翔乎万里之外。

尻尾

kāowěi

屁股和尾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狼》: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尻舆神马

尻轮神马

kāoyúshénmǎ

kāolúnshénmǎ

以臀部为车舆,以心神为驾车的马。以尻为车而神游。指随心所欲遨游自然。《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成玄英疏:“尻无识而为轮,神有知而作马,因渐渍而变化,乘轮马以遨游,苟随任以安排,亦于何而不适者也。”元·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三》:尻轮神马,偏从尘外遨游。清·钱谦益《赠建昌痔医黄歧彬》诗:果痔木痈除物害,尻舆神马得天全。

o I.

干的食物:“凡其死、生、鲜、之物,以共王之膳。”《礼记·内则》:“堇、荁、枌榆,免薧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II.hāo薧里: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