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 | kàng I. | ①高,高傲;清高,高亢。不亢不卑。《谷梁传·成公二年》:“楚无大夫,其曰公子,何也?婴齐亢也。”《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新唐书·文艺传上·崔信明》:“信明蹇亢,以门望自负。”②极度,非常:亢旱。亢奋。③抗,匹敌:亢礼。亢衡。《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八》方今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国难。④星名,二十八宿之一。⑤姓。II. gang/háng①咽喉,喉咙。《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②比喻要害之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III. gēng人名用字。《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张湛注:“音庚桑,名楚。《史记》作亢桑子。” |
亢轭 | kàng’è | 谓齐驱并驾。《楚辞·卜居》:“寧与騏驥亢軛乎?将随駑马之迹乎?”王夫之通释:“亢,与伉同,并也。軛,辕端驾马木。与良马同軛相并,则行必齐力。” |
亢怫 | kàngfú | 悖逆,违抗。《北史·周纪上》:“我邦小大罔弗知,今其可亢怫于天道而不归有德歟!” |
亢旱 | kànghàn | 大旱。《晋书 谢安传》于时悬象失度,亢旱弥年,安奏兴灭继绝,求晋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宋书 本纪武帝上》自(温)玄篡逆,于今历年,亢旱弥时,民无生气。元 关汉卿《窦娥冤》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
亢极之悔 | kàngjízhīhuǐ | 亢:至高的;悔:灾祸。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祸。《周易 干》:“上九,亢龙有悔。《晋书 齐王冏传》:“今明公忘亢极之悔,忽穷高之凶。弃五岳之安,居累卵之危,外以权势受疑,内以百揆损神。” |
亢拒 | kàngjù | 抗拒。唐 韩愈《祭鳄鱼文》:“鱷鱼睅然不安谿潭……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 |
亢礼 抗礼 | kànglǐ | 谓以对等的礼节相待。《礼记·燕义》:“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主,臣莫敢与君亢礼也。”《汉书·高帝纪下》:“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颜师古注:“亢者,当也,言高下相当,无所卑屈。”《资治通鉴 汉纪十一》于是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后汉书 袁绍传》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九》(徐)云虔至善阐夺,骠信见大使抗礼,受副使已下拜。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 卷七》:“一入背峞,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六》近例,迓使相见于淮水中流,及是见于虹县之北虞姬庙,始抗礼。 |
亢厉 | kànglì | 奋扬;严厉;激烈;激扬。三国魏 曹丕《报吴王孙权书》:"将军其亢厉威武,勉蹈奇功,以称吾意。"《资治通鉴·晋惠帝永熙元年》:"自古以直致祸者,当由矫枉过正,或不忠笃,欲以亢厉为声,故致忿耳。"《资治通鉴 后周纪一》王峻对使者辞气亢厉,又遗诸道节度使书求保证。 |
亢龙 | kànglóng | ①比喻骄横无德之君。王符《潜夫论·本政》:“今世得位之徒,依女妹之宠以骄士,籍亢龙之势以陵贤。” 唐 独孤及《陈留郡文宣王庙堂碑》:“呜乎,明王未兴,亢龙无辅。运非我与,德兮何衰!”②泛指刚愎躁进之人。《儒林外史 第四九回》:“马纯上知进而不知退,直是一条小小的亢龙。”参见“亢龙有悔”。 |
亢龙有悔 | kànglóngyǒuhuǐ | 《易·干》:“上九,亢龙有悔。” 孔颖达疏:“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故曰亢龙,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圣人有龙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极,物极则反,故有悔也。”谓居高位而不知谦退,则盛极而衰,不免败亡之悔。《后汉书·阴兴传》:“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李贤注:“《易·干卦》上九爻曰‘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亢,极也。龙以喻君。言居上体之极,则有悔吝之灾也。”《晋书·忠义传·王豹》:“进则亢龙有悔,退则蒺藜生庭,冀此求安,未知其福。”亦省作“亢悔”。晋 葛洪《抱朴子·知止》:“进脱亢悔之咎,退无濡尾之吝。” |
亢山 | kàngshān | 高山。银雀山 墓竹简《孙膑兵法·雄牝城》:“城前名谷,背亢山,雄城也,不可攻也。”“城在渒泽之中,无亢山名谷,而有付丘于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 |
亢爽 | kàngshuǎng | ①谓地势高旷。宋 曾巩《筠州学记》:“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於其上。”②谓天高气爽。《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此时正是九月初五,天气亢爽。”③谓性格直爽。《花月痕第十六回》以后谈笑起来,大家性情仅是亢爽一派的,就也十分浃洽。柯灵《香雪海·序一》:“我很欣赏他的亢爽和直言不讳,我将把它当作暮鼓晨钟,督促自己加紧工作。” |
亢位 | kàngwèi | 《干》卦“上九”(即第六爻)的爻辞为“亢龙有悔”,故称其爻位为亢位。相传孔子解释何谓“亢龙有悔”时说:“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后因以“亢位”为前朝失位﹑后代受禅之兆。《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兼太史令、将作匠陈文建奏符瑞,因言汉自建武至建安二十五年,一百九十六年而禅魏;魏自黄初至咸熙二年, 四十六年而禅晋;晋自泰始至元熙二年,一百五十六年而禅宋; 宋自永初元年至升明三年,凡六十年;咸以六终六受,六,亢位也。 |
亢心憍气 | kàngxīnjiāoqì | 指性情高傲。清·曾国藩 《复胡润芝书》:“自维平日亢心憍气,隐慝虚名,宜干神谴。” |
亢阳 | kàngyáng | ①盛极之阳气。②形容人君骄横寡恩。③指旱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宋理宗)诏曰:“亢阳为害,日事祷祈,邈无报应。且闻飞蝗为孽,朕心惕然。”④中医谓阴虚而致阳气偏盛的病理现象。阳气亢盛。一般指阴气不足,阳亢独亢的病机。 |
亢杂 | kàngzá | “极为杂乱”或者“非常驳杂”一个场合中如果有多种声音或情感交织,可以说这是一个“亢杂”的场面。又如,一部作品内容多样且情节起伏大,也可以形容其为“亢杂”。 |
亢燥 | kàngzào | 高爽干燥。元 舒頔《適耕堂为吴琴汪寿甫扁而赋之》诗:“衣冠濟楚信行惇,築室亢燥依山根。” |
亢宗 | kàngzōng | 庇护宗族;光耀门庭。《左传·昭公元年》:“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唐 张说《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伯父匡武抚之曰:‘亢宗保家,吾有望尔。’”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申氏》:“士人子,不能亢宗,而辱门户、羞先人,跖而生,不如夷而死。” |
亢宗之子 | kàngzōngzhīzǐ | 亢:庇护;宗:宗族。能维护、扩大家族权势的人。也形容光宗耀祖之人。《聊斋志异 聂小倩》女曰:“子女惟天所授。郎君注福籍,有亢宗子三, 不以鬼妻而遂夺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曾友于》:“我不德,不应有亢宗之子;弟又善教,俾姑为汝子。有寸进时,可赐还也。” |
抗 | kàng | ①抵御:抗击。抗争。抗拒。抵抗。顽抗。②拒绝:抗议。抗上。抗命。抗税。③对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对抗)。④振,扬。晋 刘琨《劝进表》:“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清 方苞《圣主亲征漠北颂》躬莅行间,率先士卒,抗威万里沙场之外。 |
抗表 | kàngbiǎo | 向皇帝上奏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闲” 南朝宋裴松之注:“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七》三月,刘裕抗表伐南燕,朝议皆以为不可,惟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以为必克,劝裕行。《资治通鉴 梁纪十一》(高)欢于是抗表罪状尔朱氏,尔朱世隆匿之不通。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卢龙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张直方抗表,请修入觐之礼。”宋 王禹偁《西京留守表》:“是以泣血濡毫,呼天抗表,愿罢万钱之俸,预营五尺之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七》知州邵华又率官属抗表以请,亦不允。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四》:“(玄奘)志游西土,访求异本,以参订焉。以三年冬,抗表辞帝,制不许。” |
抗兵 | kàngbīng | 举兵。《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 |
抗尘走俗 | kàngchénzǒusú | 形容为了名利,到处奔走钻营。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宋·赵佶《宣和画谱》卷十: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 |
抗怀物外 | kànɡhuáiwùwài | 形容胸怀高远,超越于尘世之外。抗:通“亢”,高。物:指世俗。 |
抗矫 | kàngjiǎo | 矫情抗俗,高蹈。晋 刘琨《劝进表》:“愿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狭巢由抗矫之节,以社稷为务,不以小行为先。” |
抗节 | kàngjié | 坚守节操。汉 贾谊《治安策》:"故此一豫让也……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唐 王烈《酬崔峝》诗:"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后周世宗柴荣)以刘仁赡(南唐清淮节度使兼侍中)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
抗刭 | kàngjǐng | 斩首。《汉书·贾谊传》:“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己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剄之,岂有异秦之季世虖!”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抗其头而剄之也。” |
抗论 | kànglùn | ①立论。汉 赵壹《报皇甫规书》:"高可敷翫坟典,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②大声争论。宋 王巩《闻见近录》:"既至,文忠抗论不屈。"③谓在言论上相抗衡。《晋书·孙盛传》:"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七》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任)伯雨抗论愈力。④抗议。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故西国之民,有被压制于政府者,必羣集抗论之,抵拒之。" |
抗声 | kàngshēng | 高声;大声。《魏书·任城王顺传》:“(徐)纥胁肩而出,(元)顺遂抗声叱之。” 唐 鲁收《怀素上人草书歌》:“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自放状头》:“枢援毫斯须而就,每札一人,则抗声斥其姓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三朝元老》:“遂探袖出文,抗声朗读。”欧阳山《柳暗花明八一》:“周炳抗声道:‘如果是美意,也不过是资本家的美意罢了。’” |
抗疏 | kàngshū | 向皇帝上书直言。《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望风影附,抗疏称藩,兼纳纤絺南方之贡,普遣诸将来还本朝。《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左拾遗真定王化基抗疏自荐,帝(赵光义)览之,谓宰相曰:“化基自结人主,诚可赏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八》以宗泽为延康殿学士、开封尹、东京留守。抗疏请帝还京,不听。《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五》是以廷绅抗疏,学校叩阍,至有欲借尚方剑为陛下除恶,而陛下乃释然不问,岂真欲爱护此数人而重咈千万人之心哉?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妻宋氏加封宜人制》:“及乎一朝抗疏,二纪归田。” |
抗竦 | kàngsǒng | 犹高傲,倨傲。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赵元叔抗竦过度,冯敬通浮华摈压。” |
抗行 | kàngxíng | ①坚持高尚的行为。②并行;抗衡。《晋书 王羲之传》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
抗言 | kàngyán | ①高声而言,直言。《周书·窦毅传》毅抗言正色,以大义责之。宋 董弅《闲燕常谈》今世居下位而能执义抗言如辅之者,固难其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前汉川路运判吴申入奏,抗言蜀事,帝(宋理宗)感恻久之。②对面交谈。清 陈梦雷《拟古诗·客从远方来》畴昔与君知,抗言谈在昔。 |
抗颜高议 | kàngyángāoyì | 抗颜:不看别人的颜色;高议:发表高明的议论。指态度严正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宋·苏轼《上刘侍读书》:“抗颜高议,自以无前。” |
抗颜为师 | kàngyánwéishī | 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梅,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
抗章 | kàngzhāng | 向皇帝上奏章。宋 苏舜钦《两浙路转运使王公墓表》:"每改秩,必抗章辞避,若不胜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王)庶又抗章求去,乃有是命。元 刘埙《隐居通议·古赋一》:"今公三登于朝,再以直去,咫尺禁从,抗章固辞,岂汲汲富贵欤!" |
抗直 | kàngzhí | 刚直不屈。《聊斋志异 聂小倩》宁(采臣)素抗直,颇不在意。《聊斋志异 李伯言》李生伯言,沂水人。抗直有肝胆。 |
闶 | kàng I. | 高大。II. kāng闶阆:(方言)也叫闶阆子。建筑物中空廓的部分。阆(lá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