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 | jū I. | 文言助词。相当于“啊”“呀”:狂童之狂也且。II. 参见qiě。 |
苴 | jū I. | ①大麻的雌珠,开花后能结果实。②鞋里垫的草。③包裹。《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锡君玄土,苴以白茅。II.chá浮草,枯草:“如彼栖苴”。 |
苴布 | jūbù | 子麻所织的粗布。《庄子·让王》:“颜闔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饭牛。”成玄英疏:“苴布,子麻布也。” |
苴履 | jūlǚ | 苴:音jū时为名词,腐草,苴麻。履:鞋的意思。用草做成的鞋垫,用以垫鞋底。贾谊《治安策》 “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
苴茅裂土 | jūmáoliètǔ | 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取该方颜色的泥土,覆以黄土,包以白茅,授予被封者。这是古代分封诸侯的一种仪式。《隶释·汉费亭侯曹腾碑阴》“其遣费亭侯之国”宋洪适释:“高帝约,非有功不侯。自和帝封郑众,而苴茅裂土者相踵至,有同日十九侯者。” |
沮 | jū I. | 水名,在湖北。参见II.参见jǔ。III.参见jù。 |
狙 | jū | ①窥伺:狙伺(暗中窥伺)。狙刺(伺人不备,突然行刺)。狙诈(诡诈)。狙击(伺人不备,突然袭击)。隐妒潜狙。唐 杜甫《哀王孙》诗:“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②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子。《庄子·徐无鬼》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庄子·人间世》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斩之。参见“猨狙 yuánjú“。《资治通鉴 陈纪五》(北齐后主宇文邕)问:“在州何事最乐?”(北齐定州刺史南阳王高绰)对曰:“多聚蝎于器,置狙其中,观之极乐。” |
狙公 | jūgōng | 古代喜养猿猴者。《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陆德明释文引崔譔曰:“养猨狙者也。”《列子·黄帝》:“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羣。”张湛注:“狙公,好养猿猴者,因谓之‘狙公’也。”唐 杜甫《乾元中寓同谷县作歌之一》:“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明 唐寅《桃花庵与祝允明黄云沉周同赋诗之一》:“燕婢泥衔紫,狙公果献红。”梁启超《论刚毅筹款事》:“狙公饲狙,朝三暮四,其伎俩何以异是。” |
狙公赋芧 | jūgōngfùxù | 《列子·黄帝》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是乎?”众狙皆起毕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后被《庄子·齐物论》所引用) |
狙击 | jūjī | 埋伏在隐蔽处伺机袭击。狙击手。《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新唐书·李观传》:“是年, 观入朝,前一日就道,虏至期出精骑狙击,不及,去。”《清史稿·太祖纪》:“(龙敦)遣人中夜狙击,侍卫帕海死焉。”邹韬奋《敬悼不受伪命的刘湛恩先生》:“(刘湛恩)突被暴徒三人开枪狙击。” |
狙侩 | jūkuài | 同“驵会zǎngkuài”,市场经纪人。此谓市侩狡诈。《聊斋志异 江城》樊氏虽贫,亦非狙侩无赖者比。 |
狙狯 | jūkuài | 猿猴一类的野兽。狡猾奸诈。明 沈德符《野获编·内监·二中贵命相》:“(朱升)冒认朱相国金庭同宗,与其疏族称昆季,狙狯闪烁,犹然山会胥吏伎俩也。”清 黄景仁《绮怀》诗:“曾作容华宫内侍,人间狙狯恐难胜。”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且飞扬其狙狯之奸,更不嫌乎鬼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樊氏虽贫,亦非狙侩无赖者比。” |
狙伺 | jūsì | 伏伺;觊觎。《新唐书·陆贽传》:"虽数贡奉,议者颇言其挟两端,有所狙伺。"《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蔡)京天资险谲,舞智以御人主,在人主前,左狙右伺,专为固位之计。明 宋濂《莆田黄处士暮铭》:"郡南有僻壤,盗常狙伺以剽行旅。"章炳麟《讨满洲檄》:"虏既利其虚名,因以自扇威虐,狙伺所及,后盗贼而先士人。" |
狙诈 | jūzhà | ①伺机取诈。《汉书·诸侯王表序》:“秦据埶胜之地,骋狙诈之兵,蚕食山东,壹切取胜。”颜师古注引应劭曰:“狙,伺也。因间伺隙出兵也。”《晋书·阮种传》:“受方任者,又非其材,或以狙诈,侵侮边夷;或干赏啗利,妄加讨戮。”《隋书·薛道衡传》:“狙诈不息,干戈竞起。”②狡猾奸诈。《汉书·叙传下》:“吴孙狙诈,申商酷烈。”《后汉书·党锢传序》:“霸德既衰,狙诈萌起。”李贤注:“广雅曰:‘狙,獮猴也。’以其多诈,故比之也。”唐 吴筠《览古诗之二》:“忠诚及狙诈,殽混安可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乙故狙诈,乡人敛金助讼,以此闻於都。” |
砠 | jū | 字从石从且,且亦声。“石”指大石块、石山;“且”指“加力”、“使劲”。“石”与“且”联合起来表示“需要加一把力才能翻越的石山(或横在路途上的大石块,如地震、山崩时从山上滚到路上的大石块)”。本义:路途上的石头障碍物。上面有土的石山;一说为上面有石的土山。参见“山砠水厓”。 |
趄 | jū I. | 趑趄zījū:脚步不稳;行走困难·想前进却又不敢前进的样子。II.qiè倾斜:趄坡儿。趄着身子。 |
疽 | jū | 中医指一种毒疮:痈疽。腹疽。病疽。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范增)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穆素刚,不得意,居无几,愤懑发疽卒。《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三》会天火烧城,(刘)焉徙治成都,疽发背而卒。《后汉书 刘表传》八月,表疽发背卒。在荆州几二十年,家无余积。《三国演义 第五十九回》后焉官至益州牧,兴平元年患病疽而死,州大吏赵韪等,共保璋为益州牧。《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八》(庾)悦忿惧,至豫章,疽发背卒。宋 苏轼《范增论》未至彭城,疽发背,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张)浚意遂决,即上疏言:“当今事势,如养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间,不决不止。”《聊斋志异 孝子》母股生巨疽,痛不可忍,昼夜嚬呻。《聊斋志异 江城》人生业果,饮啄必报,而惟果报之在房中者,如附骨之疽,其毒尤惨。《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悍妻妒妇,遭之者如疽附于骨,死而后已,岂不毒哉! |
疽食 | jūshí | 疮毒侵蚀肌肉。比喻祸患蔓延。《后汉书·虞诩传》:“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 ……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詡恐其疽食侵淫而无限极。弃之非计。”《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百姓齐民,积年涂炭,疽食侵淫,边虞方重。” 明 归有光《贺戚总戎平倭序》:“(倭夷)顷岁乃敢陵斥州县,浸淫疽食,滨海之区,为其所伤残者沿络万里。” 清 彭士望《冬心 诗》:“盗贼即黎民,变化良有由。苟且终抚局,疽食正堪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