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 jiǔ | ①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九归。②泛指多次或多数:九死一生。九霄云外。 |
九边 | jiǔbiān | 本谓明代设在北方的九个边防重镇,后为边境的泛称。《明史·兵志三》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寧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史 卷十八 世宗二》戮仇鸾尸,传首九边。《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戈戟九边雄絶塞,衣冠万国仰垂衣。 |
九变 | jiǔbiàn | ①复杂多变。指用兵的多种机变。《孙子兵法 九变》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②多次演奏。③谓认识大道的九项内容及其次序。 |
九变十化 | jiǔbiànshíhuà | 指变化多端。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序》:“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变十化之精,各探其门,互称要妙。” |
九宾 | jiǔbīn | 古代朝会大设“九宾”。说法不一:①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礼於庭,臣乃敢上璧。”裴駰集解引韦昭曰:“九宾则周礼九仪。”按,周礼·秋官·大行人郑玄注:“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孤、卿、大夫、士也。”②指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后汉书·礼仪志上》:“大鸿臚设九宾,随立殿前。”刘昭注引薛综曰:“九宾谓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凡九等。”③指九位礼宾人员。《汉书·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臚句传。”王先谦补注引刘攽曰:“宾,谓传摈之宾。九宾,摈者九人,掌臚句传也。”《资治通鉴 秦纪二》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 |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 jiǔcéngzhītái qǐyúlěitǔ | 指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引喻做事是从最基本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春秋楚·李耳《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该则表现了细微积累认真踏实的重要性,激励人们踏实付出积极行动。 |
九城 | jiǔchéng | 指京都。旧时京都多设城门九座,故称。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图》诗:“长影临双闕,高层出九城。”唐贾至《勤政楼观乐》诗:“银河帝女下三清,紫禁笙歌出九城。”康有为《东事战败》诗:“臺人号泣秦檜歌,九城謡谍遍网罗。”老舍《茶馆》第三幕:“老裕泰开了六十多年,九城闻名。” |
九重 | jiǔchóng | ①天之极高处。《汉书 卷二十二 礼乐志》九重开,灵之斿。颜师古注:“天有九重。”亦作“九天”、“九霄”。②喻帝王居住的地方,皇宫。后以指皇帝。《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常惧九重已邃,四聪未广,欲听昌言,不疲痺足。《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禁卫九重之余,镇守四方之外,戎旅军器,皆宜停罢。唐 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唐 杜甫《丹青引》:“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唐 李商隐《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续资治通鉴 元纪八》(僧格)唯以欺蔽九重、朘削百姓为事。明 王鏊《亲政篇》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红楼梦第五十回》湘云忙笑联道:“(指雪)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③形容层层密密。元 尚仲贤《气英布 第四折》九重围里往来,直似撺梭,万队营中上下,浑如走马。 |
九重天 | jiǔchóngtiān | 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
九畴 | jiǔchóu | ①畴,类。指传说中天帝赐给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洛书》。 马融注:“从‘五行’已下至‘六极’,《洛书》文也。”②泛指治理天下的大法。《魏书·高闾传》:“帝道昌则九畴敍,君德衰而彝伦斁。”隋·王通《中说·周公》:“安得皇极之主,与之共敍九畴哉。” |
九锡 | jiǔcì | ①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公羊传·庄公元年》“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何休注:“礼有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賁,七曰宫矢,八曰鈇鉞,九曰秬鬯。”《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汉书 王莽传》是故成王之于周公也,度百里之限,越九锡之检。《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晋书 谢安传》及(桓)温病笃,讽朝廷加九锡,使袁宏具草。安见,辄改之,由是历旬不就。会温薨,锡命遂寝。《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升明二年)三月甲辰,宋帝诏进帝位相国,总百揆,封十郡爲齐公,备九锡礼,加远游冠,位在诸侯王上,加相国绿綟绶。宋 林逋《深居杂兴诗之四》:“三千功行无圭角,可望虚皇九锡表。”明 杨珽《龙膏记·宠赐》:“羣僚皆拱向,九锡足恩光。”《聊斋志异 巧娘》自探之,身已伟男。心惊喜,如乍膺九锡。参见“朱钺”。②魏晋六朝掌政大臣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率皆袭王莽谋先邀九锡故事,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唐 杜牧《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三吴裂婺女,九锡狱孤儿。”《新五代史·孔循传》:“太祖曰:‘我不由九锡作天子可乎?’”清 赵翼《五人墓》:“纵撰九锡盗神器,中外臣僚孰枝梧。”诗中“九锡”是指九锡文。 |
九道 | jiǔdào | ①九州的道路。《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杜预注:“启开九州之道。”《史记·河渠书》:“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张守节正义引颜师古曰:“通九州之道。”③古人指日月运行的轨道。王充《论衡·说日》:“日月有九道。”晋 成公绥《天地赋》:“望舒弭节於九道,羲和正轡於中黄。”③指九河。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昔禹脩九道,书録其功;后稷躬稼,诗列于雅。”④犹言许多道。 唐 李白《庐山谣》:“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唐 李白《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诗》:“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⑤九门学问。《鹖冠子·学问》:“如於初问,终於九道。一曰道德,二曰阴阳,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艺,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处兵。” |
九德 | jiǔdé | ①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九德内容,说法不一。《尚书·皋陶谟》:“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皐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彰厥有常,吉哉!’”孔传:“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伪则可知。”《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逸周书·常训》:“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旧唐书·杨绾传》:“宽柔敬恭,协於九德;文行忠信,弘於四教。” 清 颜元《存性编·明明德》:“九德乃吾性成就。”②称具有九德的人。《后汉书·杨震传》:“方今九德未事,嬖倖充庭。”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夫贵贱之宜,只论才德,大贤受大位,小贤受小位,故九德为帝,三德有家。”③九功之德。《国语·周语下》:“夫六,中之色也,故名曰黄鐘,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韦昭注:“九德,九功之德。”参见“九功”。 |
九地 | jiǔdì | ①指各种隐秘难测的地形。《孙子·形》:“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梅尧臣注:“九地,言深不可知。”郭化若注:“九地,各种地形,也含有极其深秘的意思在内……九,泛指多数。”②指地的最深处。南朝梁 江淹《遂古篇》:“九地之下,如有天兮。”宋 文天祥《呈小村诗》:“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暗千山魄再明。”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③犹九泉。指地下。《晋书·胡奋传》:“奋唯有一子,为南阳王友,早亡。及闻女为贵人,哭曰:‘老奴不死,唯有二儿,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清 汤右曾《荆州诗》:“龙陂桥外坡陀血,谁洗忠臣九地魂。”④用兵的九种地势。唐 司空图《王公河中生祠碑》:“於兵法之中,亦叶道家之理。虽战同九地,或於危地争先。”元 罗贯中《风云会第三折》:“作战先将九地量,决战须将五间防。”清 顾炎武《井陉》:“颇忆三分国,曾观九地形。”⑤指根据地质、地形而分的九种土地。扬雄《太玄·太玄数》:“九地:一为沙泥,二为泽池,三为沚崖,四为下田,五为中田,六为上田,七为下山,八为中山,九为上山。”⑥犹言遍地,大地。宋 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底事崑崙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胡云翼注:“九地,九州之地,即‘遍地’的意思。”明 刘基《题李太白观瀑图诗》:“遥望瀑布水,自天垂白虹。大声回九地,浮光散虚空。”⑦阴阳家谓历数有九地之数。参见“九天”。⑧佛教语。谓众生轮回之三界。凡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南朝宋 宗炳《明佛论》:“等是人也,背辙失路,蹭蹬长往,而永没九地,可不悲乎!”唐 卢照邻《五悲·悲人生》:“三界九地,往返周旋。”《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和尚於是与夫人説三界九地人所生之处,寿命无限等事。” |
九鼎 | jiǔding | ①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於泗水彭城下。唐武后、宋徽宗也曾铸九鼎。《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资治通鉴 周纪三》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697年)夏,四月,铸九鼎成,徙置通天宫。②喻分量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 重於九鼎大吕。”司马贞索隐:“言毛遂至楚,使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宋 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明 张煌言《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 |
九鼎大吕 | jiǔdǐngdàlǚ | 九鼎:古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大吕:周庙大钟。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九鼎一丝 | jiǔdǐngyīsī | 指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
九伐 | jiǔfá | ①古代指对九种罪恶的讨伐。《晋书 文帝纪》兼九伐之弘略,究五兵之正度,用能战不穷武,而大敌歼溃。②泛指征伐。《旧唐书·代宗纪》:“九伐之师,尚勤王略;千金之费,重困吾人。” |
九服 | jiǔfù | ①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晋书 文帝纪》九服之外,绝域之氓,旷世所希至者,咸浮海来享,鼓舞王德,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晋 刘琨《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②全国各地区。《晋纪总论》鰲坠三山,鲸吞九服,獯入金商,穹居未央。错误!未指定文件名。《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朕以眇身,获奉宗庙,思阐洪基,廓清九服。南朝梁 沈约《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宦者传序》:“乘九服之嚣怨,协群英之势力。”《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宁谧,诚赖翊赞之功。”清 魏源《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闼也。”③指帝王和王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汉 郑玄注:“王吉服有九。”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 |
九垓 | jiǔgāi | ①亦作“九畡”、“九陔”。中央至八极之地。《国语·郑语》:“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韦昭注:“九畡,九州之极数。”晋 葛洪《抱朴子·审举》:“今普天一统,九垓同风。”北齐 魏收《枕中篇》:“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举;五纪当定,想窅乎而上征。”《明史·韩爌传》:“念先帝临御虽止旬月,恩膏实被九垓。”②亦作“九阂”、“九陔”。九层。指天。九天之外。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泝八埏。”李善注:“垓,重也……言其德上达於九重之天。”《汉书·礼乐志》:“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阂亦陔也。”晋 葛洪《抱朴子·广譬》:“日未移晷,周章九陔。”晋 郭璞《游仙诗之六》:“升降随长烟,飘飘戏九垓。”唐 吴筠《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诗》:“董氏出六合,王君升九垓。”唐 李白《庐山谣》:“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
九垓八埏 | jiǔgāibāyán | 垓:通“陔”,重,层;九垓:即九重天,天之极高处;埏:边际;八埏:指边际远之地。指天地的终极之处,即天涯海角。《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畅九垓,下坼八埏。” |
九皋 | jiǔgāo | 即九皐,曲折深远的沼泽。《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皐,声闻于野。”毛传:“皐,泽也。言身隐而名著也。” 郑玄笺:“皐,泽中水溢出所为坎,自外数至九,喻深远也。鹤在中鸣焉,而野闻其鸣声……喻贤者虽隐居,人咸(都)知之。” |
九功 | jiǔgōng | ①古谓六府三事为九功。《左传·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梁书·武帝纪上》:“文洽九功,武苞七德。”唐太宗《执契静三边》诗:“戢武耀七德,升文辉九功。”②指九种职业的赋税。《周礼·天官·大府》:“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以受其货贿之入。”郑玄注:“九功,谓九职也。”贾公彦疏:“谓九职之功,大宰以九职任之,成孰敛其税,则是九功也。” ③欲成功业者慎不可犯的九件事。《逸周书·成开》:“勉兹九功,敬人畏天……九功:一、宾好在笥;二、淫巧破制;三、好危破事;四、任利败功;五、神巫动众;六、尽哀民匮;七、荒乐无别;八、无制破教;九、任谋生诈。” 孔晁注:“不犯此则成功也。” |
九宫 | jiǔgōng | ①术数家所指的九个方位。《后汉书 张衡列传》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经天验道,本尽于此。②古代算法名。③道家语。三光、三宝、三生的合称。④指唐时的九宫神坛。⑤舞曲名。⑥曲调名。黄钟宫、仙吕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五宫双调、大石调、越调、商调,合称九宫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⑦九宫格的简称。⑧中国象棋术语。指棋盘上由斜交叉线构成的“米”字形方格。是“将”、“帅”和“士”活动的地区。 |
九故十亲 | jiǔgùshíqīn | 泛指亲戚朋友。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又不曾相趁着狂朋怪友,又不曾关节做九故十亲。” 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二折:“爹爹也,全不怕九故十亲笑耻。” |
九关虎豹 | jiǔguānhǔbào | 比喻凶残的权臣。《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宋·赵癯斋《买陂塘(闻掀髯)》词:“功名事,不信朝鳞暮羽。九关虎豹如许。”清·陈梦雷《行路难》诗:不见九关虎豹虓且噬,浮云遮日孰为怯? |
九行八业 | jiǔhángbāyè | 指各种行业。顾笑言《你在想什么》:“矿山是除了神话中的仙境之外,最令人神往的去处,而三教九流,九行八业之中,矿工是最崇高的职业。” |
九合 | jiǔhé | 多次会盟。《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邢昺疏:“言九合者,史记云: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穀梁传云:衣裳之会十有一。”一说谓纠合。《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朱熹集注:“九,春秋传作‘纠’,督也,古字通用。” |
九华帐 | jiǔhuázhàng | 华丽的帐子。唐 王维《洛阳女儿行》:“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唐 白居易《长恨歌》:“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九皇 | jiǔhuáng | 传说中上古的九个帝王。《鹖冠子·天则》:“九皇之制,主不虚王,臣不虚贵阶级。”原注:“春秋纬云:‘人皇兄弟九人,分治天下,九皇之号,岂缘是歟?’”《史记·孝武本纪》:“高世比惪於九皇。”裴骃集解引韦昭曰:“上古人皇者九人也。”唐 王勃《乾元殿赋》:“吞九皇而上运,控八圣而遐征。”《宋史·赵普传》:“自可远继九皇,俯观五帝。” |
九回肠 | jiǔhuícháng | ①回,也写“廻”。愁肠反复翻转。比喻忧思郁结难解。语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南朝梁 简文帝《应令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廻肠。”唐 刘禹锡《望赋》:“秋之景兮悬清光,偏结愤兮九回肠。”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宋 苏轼《题织锦图上回文诗之二》:“红手素丝千字锦,古人新曲九廻肠。”②回,也写“廻”。曲名。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更有以十数曲串为一曲,而标以总名如六犯清音七贤过关九廻肠十二峰之类,更觉浑雅。” |
九回肠断 | jiǔhuíchángduàn | 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三折:“盼望的我九回肠断,思量的我两眉孱愁。” |
九棘 | jiǔjí | 古代群臣外朝之位,树九棘为标识,以区分等级职位。《后汉书·寇荣传》:“臣思入国门,坐於胏石之上,使三槐九棘平臣之罪。”《资治通鉴 宋纪十》自是三公之子,傲九棘之家,黄散之孙,蔑令长之室; |
九江 | jiǔjiāng | ①《禹贡》九江在南,皆东合为大江。"这是说九江在汉寻阳境内,即今湖北广济,黄梅一带。唐 崔颢《长干行》:“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②"九江,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这是汉人别说,以注入彭蠡(今鄱阳湖)的湖汉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合称九江。③宋人胡旦,朱熹,蔡,沈等皆以注入洞庭湖的沅,湘等水为九江,各家所举名目也不尽相同。④九江,简称“浔”,为江西省设区的地级市,古称柴桑、江州、浔阳,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宋 周邦彦《满庭芳词》:“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白居易曾贬谪湓江,即九江支流。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九江八河 | jiǔjiāngbāhé | 泛指所有的江河。《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却说次日众真君聚朝奏玉帝曰:‘当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龙会,会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宫龙王赴会迎雨。’” |
九京 | jiǔjīng | ①即九原。 春秋时晋大夫的墓地。《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京。” 韦昭注:“京当为原。”《礼记·檀弓下》:“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於九京也。”郑玄注:“晋卿大夫之墓地在九原。京盖字之误。” 清 胡鸣玉《订讹杂录卷二》:“方氏曰:‘九京即九原。指其冢之高曰京,指其地之广曰原。’则九京、九原本通用。” ②泛指墓地。 宋 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诗》:“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③犹九泉。指地下。宋 叶适《翁诚之墓志铭》:“不忮不求,归全其生乎,不从古人於九京乎?” 清 孔尚任《桃花扇·哭主》:“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周实《哭洗酲诗》:“詎知霹靂一声惊,君遽弃我归九京。” |
九经 | jiǔjīng | ①九条南北向的大道。《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贾公彦疏:“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②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羣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孔颖达疏:“治天下国家之道,有九种常行之事,论九经之目次也。”③九部儒家经。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 陆德明《经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穀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五代 齐己《酬九经者诗》:“九经三史学,穷妙又穷微。” 元 杨显之《潇湘雨 第一折》:“黄卷青灯一腐儒,九经三史腹中居。”《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王勃)幼有大才,贯通九经,诗书满腹。”清 钱谦益《苏州府重修学志序》:“古之学者,九经以为经,註疏以为纬。” |
九茎 | jiǔjīng | 指芝草。即灵芝草.《汉书 卷六》〈武帝纪〉和《汉书 卷八》〈宣帝纪〉。“甘泉防生芝九茎。”“金芝九茎,产於函德殿铜池中。”后因以“九茎”指芝草。亦称“九芝”等。《史记·孝武本纪》夏,有芝生殿防内中。天子为塞河,兴通天台,若有光云,乃下诏曰:“甘泉防生芝九茎,赦天下,毋有复作。”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 |
九九归一 | jiǔjiǔguīyī | 归根到底。西汉扬雄《太玄经》∶玄生万物,九九归一。《万山红遍》我也一直捉摸着这个事儿,九九归一,是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路。 |
九逵 | jiǔkuí | 四通八达的大道。亦泛指大路。《封神演义 第二十二回》万民欢忭出西岐,迎接龙车过九逵。 |
九里山 | jiǔlǐshān | 九里山,位于徐州市西北部北三环南侧,又名九凝山,海拔134米,面积百余公顷,因东西长九里而得名。据说,九里山是楚汉鏖兵的战场,留有项羽兵败的白云洞。此后,唐朝的朱全忠和时溥,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等,都在九里山激战过。《水浒传第四回》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
九烈三贞 | jiǔlièsānzhēn |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明·无名氏《女姑姑》第二折:“这妮子好大胆也,全不学九烈三贞、三从四德。” |
九旒 | jiǔliú | ①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龙旂九旒。《后汉书 刘表传》(公孙度)乘鸾辂九旒旄头羽骑。②古时官冕上的九串垂珠。③星名。 |
九流人物 | jiǔliúrénwù | 指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炉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
九流三教 | jiǔliúsānjiào | 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张恨水《啼笑姻缘》第一回:“天桥这地方,九流三教,什么样子的人都有。” |
九流十家 | jiǔliúshíjiā | 先秦到汉初各种学说派别的总称。我们对于古代的九流十家应该有所了解。汉 刘安《七略 诸子略》中把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除掉小说家,就称为九流。 |
九洛 | jiǔluò | ①亦作“九雒”。即九畴洛书。《庄子·天运》:“九洛之事,治成德备。” 陆德明释文:“其即谓禹所受之洛书九类乎!”王先谦集解引杨慎云:“九洛,九畴洛书。”章炳麟《訄书·争教》:“自禹之衍九雒,始以声味容色暨於人事。”参见“九畴”。②犹九州。唐 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变铜浑於九洛,鳞羽登歌;鸣玉鑾於四清,烟霞变色。”参见“九州”。 |
九门 | jiǔmén | ①禁城中的九种门。古宫室制度,天子设九门。宫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田猎、罝罘、罗罔、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郑玄注:“天子九门者,路门也、应门也、雉门也、库门也、皋门也、城门也、近郊门也、远郊门也、关门也。”后用以称宫门。唐 韩愈《贺雨表》:“中使才出于九门,阴云已垂于四野。”宋 王禹偁《待漏院记》:“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啟,四聪甚邇。”②指宫禁。唐 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诗》:“九门寒漏彻,万井曙鐘多。”宋 张孝祥《浣溪沙词》:“宫柳垂垂碧照室,九门深处五云红。”③借指天子。 唐 戴叔伦《送崔拾遗峒江淮访图书诗》:“九门思諫议,万里採风謡。”④指旧北京外城的九个门。 明 史玄《旧京遗事》:“京师大城一重,周四十五里,城九门周正如印。南头正阳崇文宣武三门;东头朝阳东直二门;西头阜城西直二门;北头德胜安定二门。”⑤天门。唐 李白《梁甫吟》:“閶闔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閽者怒。”宋 梅圣俞《冬雷诗》:“欲扣九门陈,恨身无鸟羽。”⑥借指九天。唐 钱起《秋霖曲》:“圣主旰食忧元元,秋风苦雨暗九门。”前蜀 韦庄《终南山二十韵》:“雨侵诸县黑,云破九门青。”⑥九门提督:全名是提督九门步兵统领。掌管京城九门督查职务的武官。九门,指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清 方苞《狱中杂记》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 |
九庙 | jiǔmiào | 指帝王的宗庙。古时帝王立庙祭祀祖先,有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共七庙。王莽增为祖庙五、亲庙四,共九庙。后历朝皆沿此制。《汉书·王莽传下》:“取其材瓦,以起九庙。”晋 潘岳《西征赋》:“由伪新之九庙,夸宗虞而祖黄。”清 顾炎武《井中心歌》:“有宋遗臣郑思肖,痛哭 元人移九庙。”清 戴名世《徐节妇传》:“数百年故国,威灵震薄海外,而一旦九庙隳,子孙夷,彼公侯将相,未闻有一如节妇者。” |
九命 | jiǔmìng | ①周代的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上公九命为伯;王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即二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他们的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各按等级作具体规定。九等官爵中的最高一级亦称九命。《大戴礼记·朝事》:“诸侯之得失治乱定,然后明九命之赏以劝之。”孔广森补注:“九命之赏者,加九锡命作方伯。”《汉书·王莽传上》:“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赏厚,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九命青玉珪二,朱户纳陛。”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宗臣有勋劳为上公,国所宗者也。周礼‘上公九命’。九命九赐也。”清 唐孙华《秣陵太守行》:“太守去官名益高,三褫荣逾锡九命。”②北周官秩的等级。宇文泰为魏太师时作九命之。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每命又分为二级。北周 庾信《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天河开国,分畿置政,地有十城,人居九命。” |
九陌 | jiǔmò | ①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②泛指都城大道和繁华闹巿。③指京城。④田间的道路。⑤痴呆。 |
九牧 | jiǔmù | ①九州之长。《周礼·秋官·掌交》:“九牧之维。”郑玄注:“九牧,九州之牧。”《礼记·曲礼下》:“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郑玄注:“每一州之中,天子选诸侯之贤者以为之牧也。” ②指地方长官。 宋 叶适《故礼部尚书黄公墓志铭》:“小犹管、晏,大可召、毕。中列三品,外倡九牧。”③即九州。荀子《解蔽》:“文王监於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 而受九牧也。”杨倞注:“九牧,九州也。”《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后汉书·孔融传》:“以九牧之地,千八百君。”李贤注:“以九州之人养千八百君也。”宋 陆游《送黄文叔守福州 诗》:“议论前修似,声名九牧传。”参见“九州”。 |
九年之蓄 | jiǔniánzhīxù | 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
九牛二虎之力 | jiǔniúèrhǔzhīlì | 意为九头牛与两只虎的力气的相加。比喻其力大不可挡。出自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这件事弄妥了,未曾涉讼。 |
九牛一毫 九牛一毛 | jiǔniúyīháo jiǔniúyīmáo | 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渺小、轻微,或很大数量中的极少数。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宋·陆九渊《与宋漕书》此在县官,特九牛一毛耳,而可使一邑数万家免于穷困游离。陈毅《感事书怀》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
九派 | jiǔpài | 长江到湖北、江西九江一带有九条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后也泛指长江。茫茫九派流中国。唐 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
九嫔 | jiǔpín | 指封建社会帝王之妾,等级位于后妃之下,在其他侍妾之上。故既可与妃合称“妃嫔”,也可与其他侍妾合称“嫔御”。《礼记·昏仪》则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晋武帝依其说,置九嫔,即: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唐初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宋代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 |
九品 | jiǔpǐn | 中国古代官吏的等级。指把人物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北魏时,每品各分正、从、第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阶,共三十等。唐、宋时文职同北魏,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隋、元、明、清时文武均同,留正、从品,无上、下阶,共十八等。 |
九窍 | jiǔqiào | 指耳、目、口、鼻及尿道、肛门的九个孔道。《周礼·天官·疾医》:“两之以九窍之变。”郑玄注:“阳窍七,阴窍二。”《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楚辞·高唐赋》:“九窍通鬱,精神察滞。”《庄子·达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 宋 范成大《问天医赋》:“百骸九窍,无一得适。” |
九亲 | jiǔqīn | 犹九族。指高祖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三字经》中对九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晋书 孝武帝纪》其诏御所供,事从俭约,九亲供给,众官廪俸,权可减半。 |
九卿 | jiǔqīng | 中国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司马迁的史类文学作品《史记》中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清代皇帝的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提,可见不把六部计算在九卿之内。九卿究竟指哪些官,说法不一致。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0篇》四十五岁接位的雍正帝在雍正元年八月甲子就召王大臣九卿面谕之曰:“建储一事,理宜夙定。今朕亲写密封,缄置锦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诸卿其识之。” |
九秋 | jiǔqiū | ①指秋天。《红楼梦 第68回》: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②指九月深秋。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诗》:“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许廷桢《仿香山事》不讓九秋殘菊傲,飛觴同發醉人謳。③九年。 |
九曲 | jiǔqǔ | ①迂回曲折。②指黄河。因其河道曲折,故称。唐 刘禹锡《浪淘沙 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③指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 |
九曲回肠 | jiǔqūhuícháng | 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
九泉 | jiǔquán | ①犹黄泉。指人死后的葬处。九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所以有“极限”之意。九泉是指地底最深最深处。东汉阮瑀《七哀诗》:“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臺。”《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郗)鉴大会僚佐,责纳曰:“吾受先帝顾托之重,正复捐躯九泉,不足报塞。…”《北史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朕虽没九泉,形骸不朽。唐 崔珏《哭李商隐诗》:“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便做有春秋祭饗,也济不得他九泉下魂魄凄凉。”巴金《家三二》:“大少爷,象你这样好心肠,梅芳在九泉也会感激你。”②指地下极深处。晋 潘岳《西征赋》:“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以喻其高下也。”清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富民说》:“铁塔则上摩霄,矿井则深凿九泉。”③指深渊。晋 葛洪《抱朴子·名实》:“是以窃华名者,螻蜥腾於云霄;失实贾者,翠虯沦乎九泉。”《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一》今遇尚书(高仁厚),如出九泉睹白日,已死而复生矣。④喻社会底层。晋 葛洪《抱朴子·勖学》:“以游夏之资,而抑顿乎九泉之下。” |
九泉之下 | jiǔquánzhīxià | 九泉:地下。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汉·阮瑀《七哀》诗:“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魏书·阳平王传》:“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泉之下,实深重恨。”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八回:“范睢命漆其头为溺器,曰:‘汝使宾客醉而溺我,今令汝九泉之下,常含我溺也。’” |
九仞 | jiǔrèn | 六十三尺。一说七十二尺。常用以形容极高或极深。《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簣。” 孔传:“八尺曰仞。” 陆德明释文:“七尺曰仞,一云八尺曰仞。”《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赵岐注:“軔,八尺也。” 《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愚谓国之旧人,宜恢江海之量,有以慰结其心,以立覆篑之基,成九仞之功…唐 黄滔《景阳井赋》:“没地无慙,顾九仞之深可匿。”宋 叶适《何伦秀才亲丧不能举诗》:“何当深九仞,更与崇四尺。” 郭沫若《谢陈代新》:“说了一句外行话,敌对者会推翻你九仞的高山。” |
九儒十丐 | jiǔrúshígài | 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清·赵翼《陔余丛考》:“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
九韶 | jiǔsháo | 亦作“九招”。 舜时乐曲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九德之歌,九韶之舞。”《庄子·至乐》:“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成玄英疏:“九韶,舜乐名也。”《史记·五帝本纪》:“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兴九招之乐。”司马贞索隐:“招音韶,即舜乐簫韶。九成,故曰九招。”一说,帝喾时所作。《吕氏春秋·古乐》:“帝嚳命咸墨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昔帝嚳 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唐 杨炯《盂兰盆赋》:“鏗九韶,撞六律;歌千人,舞八佾。” |
九折成医 | jiǔshéchéngyī | 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
九世之仇 | jiǔshìzhīchóu | 指久远的深仇,一般指国仇等意义重大的仇恨,不适用于一般的私人恩怨。《公羊传·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章炳麟《菌说》九世之仇,百年之德,至于今而始报之子孙,即报者亦不知其所以。 |
九思 | jiǔsī | 《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后泛指反复思考。 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愿加九思,不远迷復焉。”《北齐书·王晞传》:“吾长夜九思,今便息意。” 元 董旭《题长江伟观图诗》:“九思苦未得,物理谅难求。” |
九死不悔 | jiǔsǐbùhuǐ |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战国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明 李贽《焚书 杂述 昆仑奴》忠臣挟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难自奋,之死靡他。 |
九死一生 | jiǔsǐyīshēng | 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您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九死一生不当个耍。《喻世明言 卷十九.杨谦之客舫遇侠僧》:“蛮烟瘴疫,九死一生,欲待不去,奈日暮途穷。”《隋唐演义 第十三回》:“凡解进府去的人……十人解进,九死一生。”清 曹雪芹 《红楼梦 第七回》: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参见“十死九生”。 |
九天 | jiǔtiān | ①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传说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唐·李朝威《柳毅传》驰至九天。唐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形容高。唐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九天揽月 | jiǔtiānlǎnyuè | 九天:天空的最高处。九天揽月: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
九天仙女 | jiǔtiānxiānnǚ | 指天上的仙女,比喻绝色美女。元 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你看此女非凡,真乃九天仙女也。”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八场:那怕是九天仙女我不爱。 |
九天玄女 | jiǔtiānxuánnǚ |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玄牝氏、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九天玄阳元女圣母大帝玄牝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传授过兵法的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水浒传第八十二回》宋江焚起好香,取出九天玄女课来,望空祈祷祝告了,卜得个上上大吉之兆。 |
九土 | jiǔtǔ | 九州的土地。唐 杜牧《阿房宫赋》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
九畹 | jiǔwǎn | 《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王逸注:“十二亩曰畹。”一说,田三十亩曰畹。后即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南北朝庾信《枯树赋》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 |
九五 | jiǔwǔ | 易卦爻位名。九,谓阳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於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三国演义 第六回》:“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 《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徐)之才曰:“正为不及父兄,须早升九五。如其不作,人将生心,且谶云:“羊饮盟津角挂天。”孙中山《治粤谈》:“窥若辈之用心,无非欲登九五,破共和,復行专制而已。” |
九五之尊 | jiǔwǔzhīzūn | 九五:指帝位。旧指帝王的尊位。《周易 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接成汤之胤,位九五之尊,承帝王之统。《封神演义 第二十四回》周家从此皇基固,九五为尊八百年。 |
九霄 | jiǔxiāo | ①天之极高处;高空。晋 葛洪《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唐 武衡《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诗》:“巴江暮雨连三峡,剑壁危梁上九霄。”唐 杜甫《春宿左省诗》“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徐特立《言立诗》:“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②道家谓仙人居处。文选·沉约《游沉道士馆 诗》:“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张铣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唐 李白《明堂赋》:“比乎崑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王琦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縉霄也。一説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宋 陆游《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③喻皇帝居处。唐 杜甫《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罌下九霄。”④借指帝王。唐 包佶《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诗》:“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唐 黄滔《敷水庐校书诗》:“九霄无詔下,何事近清尘?” |
九霄云外 | jiǔxiāoyúnwài | 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我早已把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 |
九野 | jiǔyě | ①犹九天。②九州的土地。《晋书·文帝纪》:“惟公严虔王度,阐济大猷,敦尚纯朴,省繇节用,务穡劝分,九野康乂。” |
九叶 | jiǔyè | 九代。《南齐书·芮芮虏传》:“祚流九叶,而国嗣不继。”《北齐书·文宣帝纪》:“昔我宗祖应运,奄一区宇,歷圣重光,暨于九叶。”《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五》王武俊遣其司刑员外郎田秀驰见(田)悦曰:“今天子(德宗李适)方在隐忧,以德绥我,我曹何得不悔过而归之邪!舍九叶天子不事而事(朱)滔乎!”明 张居正《贺元旦表》:“乃今承九叶重熙之运,当二仪交泰之辰。” |
九夷 | jiǔyí | ①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何晏集解引 马融曰:“东方之夷有九种。”《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明 袁衮《远游赋》:“昔孔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一说指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②泛称少数民族。《尚书·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蛮。”孔传:“九、八,言非一。”《文子·精诚》:“故秦楚燕魏之歌,异声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李斯《谏逐客书》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唐 李白《明堂赋》:“九夷五狄顺方向而来奔。”明 陆深《传疑录》:“诸侯述职,於是乎布政。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
九疑/九嶷 | jiǔyí | ①山名。在湖南宁远县南。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②指九疑山之神。 |
九译 | jiǔyì | ①辗转翻译。《晋书 文帝纪》虽西旅远贡,越裳九译,义无以逾。②指边远地区或外国。③官名。有九译令,犹后世通译官。 |
九幽 | jiǔyōu | ①九幽是指最低处和仙界是对应的,谓天有九重天、地有九重地,“九幽”是数量词,幽字有幽静,幽暗隐藏之意,九幽中的九字,只是因为它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在数中最尊贵,所以有“极限”之意。九幽是指地底最深最深处,形容极高和极低的地方。②引申为阴间。《水浒传第一一九回》便就睦州宫观净处扬起长幡,修设超度九幽拔罪好事,做三百六十分罗天大醮…《聊斋志异 僧孽》鬼导历九幽,刀山、剑树,一一指点。《聊斋志异 锦瑟》婢曰:“娘子慈悲,设‘给孤园’,收养九幽横死无归之鬼。鬼以千计,日有死亡,须负瘗之耳。请一过观之。” |
九虞 | jiǔyú | 既葬之后的祭祀。九次虞祭。古丧礼,天子九虞。宋 王安石《英宗山陵礼毕慰皇帝表》:“须百祀之材,已襄葬故;设九虞之主,方考祔仪。”《宋史·礼志二五》:“(真宗崩)十月十三日,掩皇堂。十八日,虞主至京。十九日,群臣诣会庆殿行九虞祭。”《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一》先是五虞皆在途,及是六虞犹用在途之礼,帝不亲祭。然帝竟以疾故,讫九虞不能出也。参见“虞祭”。 |
九宇 | jiǔyǔ | ①犹言九州。《隋书·音乐志下》:“四海之宇,一和之壤……九宇载寧,神功克广。”清刘震《祖龙》诗:“六国邱墟九宇恢,更张周典见雄才。”②指高空。明李东阳《祀毕喜晴次屠吏部韵》:“九宇空寒消雾露,一坛芒色动星辰。” |
九御 | jiǔyù | ①即九嫔。《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注:“九御,九嬪也。”详“九嬪”。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50篇》乾隆写道:“九御咸备位,对之吁若空”。即三宫和后妃六院,嫔妃齐备,可是面对她们,简直就像面对虚空一样。②即女御。宫中女官,掌女工及侍御之事。共八十一人,分九组轮流侍御,故称。《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教九嬪,以妇职之法教九御。”《周文敬姜论劳逸》日入,监九御,使洁奉鐕郊之粢盛,而後即安。郑玄注:“九御,女御也。九九而御於王,因以号焉。”贾公彦疏:“女御八十一人,九人为一属。属犹聚也。九人同时御,又同为丝枲之事。”孙诒让正义:“九九而御於王,即九嬪注所谓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是也。”宋 苏轼《内中御侍以下贺皇太后年节词语》:“仪型九御,恭俭闻于遐邇。” |
九原可作 | jiǔyuánkězuò | 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宋 陈亮《英豪录序》盖晋武帝称“安得诸葛亮者而与之共治”,正使九原可作,盍亦思所以用之。 |
九章 | jiǔzhāng | ①古代帝王冕服上的九种图案。《宋书 卷九 后废帝》又制太子元正朝贺,服衮冕九章衣。②泛指多种图案。③古代行军时用以指挥军队行进的九种旗章。章,旗上的图案。④即九畴。⑤指九章算术。相传为黄帝时隶首所作。⑥指九章律。汉萧何著。 |
九蒸三熯 | jiǔzhēngsānhàn | 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熯。喻久经熬炼。 |
九州 | jiǔzhōu |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周代没有徐州和梁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宋书 本纪武帝上》皇度有晋,天纵英哲,使持节都督扬徐兗豫青冀幽并江九州诸军事。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希踪三辅豪,驰声九州牧。”宋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参见“九牧”。 |
九洲四海 | jiǔzhōusìhǎi | 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九转丹成 九转功成 | jiǔzhuàndānchéng jiǔzhuàngōngchéng | 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抱朴子·金丹》:“其一转至九转,迟速各有日数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唐 吕岩《渔父 朝帝》词:九转功成数尽乾。开炉拨鼎见金丹。餐饵了、别尘寰。足蹑青云突上天。 |
九族 | jiǔzú | 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尚书·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夏侯欧阳等说。《汉书·高帝纪上》:“置宗正官以序九族。”《汉书 王莽传》“莽复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贫者。”“今九族亲睦,百姓既章,万国和协,黎民时雍,圣瑞毕溱,太平已洽。”《书》不云乎?‘惇序九族’。《晋纪总论》由此观之,周家世积忠厚,仁及草木,内隆九族,外尊事黄耇,以成其福禄者也。《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抚念诸弟,始终曾无纤介,惇睦九族,礼敬俱深。唐 王昌龄《箜篌引 诗》:“九族分离作楚囚,深谿寂寞絃苦幽。”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诛。’”何香凝《我的回忆》:“当时革命叫做‘造反’,被清政府知道,是会诛连九族的。” |
氿 | jiǔ I. | 东氿,西氿,团氿,湖名,都在江苏宜兴。II.guǐ氿泉:从侧面流出的泉,如“有洌氿泉,无浸获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