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 I.

①怜悯,怜惜:悯(怜悯)。惜。恤。嘉善矜愚。矜念jīnniàn 怜念。顾惜。矜人不能。《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公羊传 宋人及楚人平》 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三国蜀西晋·李密《陈情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三国演义》第六六回:“吾主矜念皇叔身无所处,不爱土地,使有所托足,以图后功。”《资治通鉴 齐纪二》仇池镇将穆亮以(梁)弥机事魏素厚,矜其灭亡;《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矜其丧祸,仍诏班师。《资治通鉴 唐纪九》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②自尊,自大,自夸:夸。伐。矜功争权。矜持jīnchí局促;拘束。故作矜持骄矜:骄傲自大;傲慢:面有之色。自矜:自夸;自尊自大。参见“饰智矜愚”。《庄子·渔父》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史记·游侠列传序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三国演义 第107回》范大哭,出帐曰:“曹子丹以智谋自矜!今兄弟三人,真豚犊耳!”痛哭不已。《资治通鉴 汉纪四》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裴子野论曰:昔齐桓矜于葵丘而九国叛。《聊斋志异 促织》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注重;崇尚。矜式(尊敬而效法);矜全(爱护成全);矜名(崇尚名声);矜谑(崇尚戏谑)。《庄子·天运》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西汉·贾谊《治安策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宋 贺铸《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六》昔周世宗不矜功名,惟以实志取天下。《明史 卷二十 神宗一》近岁以来,士习浇漓,官方刓缺,诋老成为无用,矜便佞为有才。遂使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报复之资。④庄重,拘谨:持。重(zhòng )。《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苦,穷困。《庄子·在宥》矜其血气,以规法度。郭庆藩集释:“矜其血气,犹孟子言:苦其心志也。矜者,苦也。”⑥凶危,危险。《诗·小雅》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毛传:“矜,危也。”郑玄笺:“居我以凶危之地。”⑦急遽,暴躁乖戾。如:矜肆(骄纵放肆);矜纠收缭(暴躁乖戾)。⑧依仗,依靠。《史记 孝文本纪》君本诛诸吕,迎代王,今又矜其功,受上赏,处尊位,祸且及身。II.qín形声。从矛,今声。本义:矛柄;仪仗矛。《方言》矛,其柄谓之矜。III.guān矜的用场只是它的长柄,可以权当老人手杖。同"鳏"。无妻的老人。也泛指无妻的人。《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

矜哀

jīn’āi

哀怜。《左传·成公十三年》:“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 荀悦《申鉴·政体》:“故先王之刑也,官师以成之,棘槐以断之,情讯以宽之,朝市以共之,矜哀以恤之。”《隶释·蜀郡属国辛通达李仲曾造桥碑》:“皇辟矜哀下民,命彼喉舌,拜我明君。”

矜愎

jīnbì

骄傲执拗。《后汉书·袁绍传》:“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於色,而性矜愎自高,短於从善。”晋 潘岳《西征赋》:“值庸主之矜愎,殆肆叔於朝市。”

矜才

jīncái

以才能自负。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宗衮(宋庠)尝曰:‘残人矜才,逆诈恃明,吾终身不为也。’”

矜才使气

jīncáishǐqì

形容仗恃着有点能力就意气用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五回:“先生学问渊博,矜才使气,医卜艺术之书,无不周览。”叶圣陶《乡里善人》一个个字都象幽静的处女,没有点点儿矜才使气的意味。

矜恻

jīncè

怜悯恻隐。南朝 梁 任昉《奏弹曹景宗》:“早朝永叹,载怀矜恻。”《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一》而赡一家十数口,一不熟则转死沟壑,诚可矜恻。

矜察

jīnchá

怜悯体察。《晋书·庾亮传》:“臣欲自投草泽,思諐/之心也,而明詔谓之独善其身,圣旨不垂矜察,所以重其罪也。”《资治通鉴 唐纪八》(李世民)文德皇后固请曰:“妾备位椒房,家之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复执国政。吕、霍、上官,可为切骨之戒,幸陛下矜察!”唐 刘禹锡《代请朝觐表》:“伏维圣明,俯赐矜察。”《明史·张位传》:“羣言交攻,孤忠可悯。臣心无纤毫愧,惟上矜察。”

矜持

jīnchí

①局促,拘束。这个小姑娘在众人面前有点矜持。女儿家羞怯矜持。《晋书 王羲之传》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②自鸣得意,自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家世殷厚,雅自矜持。③恪守,坚持正道。矜持道义。

矜持不苟

jīnchíbùgǒu

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矜持:保持庄严的态度;不苟:不草率。十分庄重、庄严。方志敏《清贫》:“这在国民党的伟人们来看,颇似奇迹;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矜存

jīncún

怜惜抚慰。《宋史·儒林传一孙奭》:“陛下将幸汾阴,而京师民心弗寧,江淮之众困於调发,理须镇安而矜存之。”

矜大

Jīndà

骄矜尊大。《后汉书·明帝纪论》:“内外无倖/曲之私,在上无矜大之色。”(李)渊得书,笑曰:“密妄自矜大,非折筒可致。…”《新唐书·窦建德传》:“东海公未捷,遽自矜大,祸至不日矣。”宋 秦观《将帅》:“功成事毕,自视缺然,无矜大之色。” 

矜贷

jīndài

怜恤宽恕。《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壬申,(宋真宗赵恒)谓辅臣曰:“前代内臣,恃恩恣横,蠹政害物,朕常深以为戒,至于班秩赐与,不使过分,有罪未尝矜贷,此辈常亦畏惧。”宋 岳飞《乞以明堂恩补张所男宗本奏》:"其间误国败事者,固亦不乏,然圣恩宽大,终於一切矜贷。"宋 陆游《逆曦授首贺皇后笺》:"尚加矜贷,曲示涵容。"

矜伐

Jīnfá

恃才夸功;夸耀。《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之徒,已殄灭矣。’”《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八》(刘)毅性刚愎,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隋书·李谔传》:“虽勤比大禹,功如师望,亦不得厚自矜伐。”(李谔)又上言:“士大夫矜伐干进,无复廉耻,乞明加罪黜,以惩风轨。”宋 苏轼《石鼓歌》:“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其(蔡确)高自矜伐如此。章炳麟《五无论》:“而人之于杀,顾有悍然矜伐其能者:上者,铭之鐘石,著之史书;虽穷而在下者,亦因是得称为好。”

矜放

jīnfàng

顾惜宽容。《资治通鉴 陈纪三》(北周宇文护):不谓齐朝解网,惠以德音,磨敦、四姑,并许矜放。《旧唐书·孝友传·崔衍》:“臣伏见比来诸郡论百姓间事,患在长吏因循不为申请,不诣实,不患朝廷不矜放。”唐 刘禹锡《谢恩放先贷斛斗表》:“伏以关辅之间,频年歉旱。田租既须矜放,公用又不支持。” 

矜功

jīn’gōng

犹恃功。嗜利矜功。矜功自侈。《战国策·齐策四》:“矜功不立,虚愿不至。”《史记·楚世家》:“胥之为人,智而好谋,勇而矜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其后矜功,振而自足,而不修德。”《后汉书 董卓列传》(韩)暹矜功恣睢干乱政事,董承患之,潜召兗州牧曹操。《晋书 武帝纪》邓艾虽矜功失节,然束手受罪。《资治通鉴 晋纪二》(邓)艾性刚急,矜功伐善,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资治通鉴 唐纪十四》充容长城徐惠上疏李世民:岂非矜功恃大,弃德轻邦,图利忘危,肆情纵欲之所致乎!《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八》(严)庄怨(刘)晏,因言晏与臣言,常道禁中语,矜功怨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韩)缜自以恐妨贤路,故乞出外,视矜功要名而去者,缜为得进退之体,宜于制词中声说此意。”矜功要名,盖指蔡确、章惇也。

矜功不立

jīngōngbùlì

矜:自夸。自以为能立大功而大功必不成。《战国策·齐策四》:“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 

矜功伐能

jīn’gōngfá’néng

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卷下·释陵人》彼小人则不然,矜功伐能,好以陵人。

矜功恃宠

jīngōngshìchǒng

指夸耀自己的功劳,依仗尊宠的地位。你看历史上有多少开国功臣,矜功恃宠,最后落得个可悲的下场。《魏书·王卫仪传》:“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数幸其第,如家人礼。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

矜功自伐

jīngōngzìfá

以为功高而自我夸耀。《晋书 陆机传》:“冏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让,机恶之,作《豪士赋》以刺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他们天天乏了,倒说你们连日新时期;倒不是那矜功自伐的。

矜豪

jīnháo

倨傲豪纵。《晋书·刘胤传》:“胤位任转高,矜豪日甚。”《资治通鉴 晋纪九》河内王尼见(何)绥书,谓人曰:“伯蔚(何绥)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二》(谢)万矜豪傲物,但以啸咏自高,未尝抚众。《宋书·檀祗传》:“祗性矜豪,乐在外放恣,不愿内迁,甚不得志。”

矜缓

jīnhuǎn

哀怜宽缓。《北史·古弼传》:“行百餘里而弼表至,曰:‘今秋穀悬黄,麻菽布野……乞赐矜缓,使得收载。’”

矜急

jīnjí

高傲急躁。《后汉书·朱浮传》:“浮性矜急自多,颇有不平。” 李贤注:“矜夸多自取也。”

矜己

jīnjǐ

夸耀自己。《隋书·炀帝纪论》:“恃才矜己,傲狠明德。” 明 李贽zhì《复宋太守书》:“如以为大言不惭,贡高矜己,则终将缄默,亦容易耳。”《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三》隗嚣矜己饰智,每自比西伯,与诸将议欲称王。

矜夸

jīnkuā

同“矜侉”。夸耀。《资治通鉴 齐纪二》自承平日久,丰穰积年,竟相矜夸,遂成侈俗。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孙楚矜夸凌上。”《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好自矜夸,饰非拒谏。《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左丞相裴耀卿上疏,以为:“臣近与(盖)嘉运同班,观其举措,诚勇烈有余,然言气矜夸,恐难成事。”唐 王昌龄《塞下曲》:“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騮好。”明 高启《江上看花诗》:“花应得我相慰赏,似笑欲舞争矜夸。”王统照《鬼影》:“厚阔的嘴唇,恰与他那好自矜夸的态度相合。”郭沫若《羽书集·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一时的胜利并不足以怎样的矜夸,一时的退却也并不足以怎样的忧虑。”

矜劳

jīnláo

夸耀功绩。《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九年》:"比者搢绅之间,名节罔励,矜劳者掠美以近名,希进者行险以徼宠。"

矜厉

jīnlì

庄重严厉。《三国志·蜀志·陈祗传》:“(祗)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

矜怜

jīnlián


怜悯。《尔雅·释训》矜怜,抚掩之也。郭璞注:抚掩,犹抚拍,谓慰恤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史)弼等以五千人渡海二十五万里,入近代未尝至之国,俘其王及谕降旁近小国,宜加矜怜。参见“怜矜”。

矜愍

矜悯

jīnmǐn

哀怜或怜悯。《三国志·吴志·鲁肃传》“目使之去” 裴松之注引三国吴 韦昭吴书:“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晋 李密《陈情事表》:“愿陛下矜愍愚忱,听臣微志。”《北史·魏彭城王勰传》:“穷鸟投人,尚或矜愍,况诸王如何弃乎?”《资治通鉴 随纪三》(杨)秀上表摧谢曰:“伏愿慈恩,赐垂矜愍,残息未尽之间,希与瓜子相见;请赐一穴,令骸骨有所。”瓜子,其爱子也。明·唐顺之《凤阳等处灾伤疏》:“臣若不言,是不惟上负圣明矜悯元元之深意,而沟中之瘠,真自臣推而纳之矣。”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名

jīnmíng

崇尚名声。炫能矜名。《后汉书·袁术传》:“术虽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南朝宋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其达者或矜名妒能,耻策非己,舞笔奋辞以破其义。柳宗元《梓人传》:或者不知体要,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于府庭,而遣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清 周亮工《书影卷一》:“先辈矜名太过,论多拘泥如此。”

矜能负才

矜能

jīnnéngfùcái

矜:自夸。自以为才华横溢,能力超群。《晋书·唐彬传》:"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同义词“矜智负能”。《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刘蒙叟)伏望崇俭德,谨守前规,无自矜能,勿作奢纵。

矜强

jīnqiáng

恃强,逞强。《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赞》:“矜彊少成,坐谈奚望。”

矜人

jīnrén

①可哀怜的人。指贫弱者。《诗·小雅·鸿雁》:"爰及矜人,哀此鳏寡。"《汉书·萧望之传》引此诗,颜师古注:"矜人,可哀矜之人,谓贫弱者也。"一说,矜当作"矝"。矝人即苦人,犹言穷人。②向人夸耀。《管子·宙合》:"此言尊高满大而好矜人以丽,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

矜容

jīnróng

①端庄的容态。汉·傅毅《舞赋》"或有矜容爱仪,洋洋习习。②矜怜宽容。《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上(中宗李显)谓(杨)再思等曰:“(魏)元忠驱使日久,朕特矜容,制命已行,岂容数改!轻重之权,应自朕出。卿等频奏,殊非朕意!”再思等惶惧拜谢。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责以公议,诚为罪人,赖陛下矜容,不然,颠踬久矣。③骄傲的神色。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矜色

jīnsè

骄傲的神情。唐 韩愈《论荐侯喜状》辞气激扬,面有矜色。明 刘基《郁离子·牧豭》瑕丘子既说秦王,归而有矜色。清 唐甄《潜书·明悌》其处昆弟则如何?予之尺縠,则有矜色;乞其斗粟,则有泚颜。《清史稿·太宗纪二》见人有善,先自奖励,然后举之;见人不善,先自斥责,然后劾之。故人无矜色,无怨言。

矜尚

jīnshàng

①夸耀。《吕氏春秋·节丧》:"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心非为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高诱注:"以厚葬奢侈相高大。"②骄矜自大。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或问顾长康"刘孝标注引《中兴书》:" 恺之博学有才气,为人迟钝而自矜尚,为时所笑。"《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三》(王)汉忠深沉有识略,轻财好施,宾礼儒士,居常读书,手不释卷,以是自矜尚,故群帅不悦之。

矜式

jīnshì

①尊敬效法。堪为世人矜式.。《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宋史 卷四二七 道学传一 程颐传》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尹)焞所学渊源,足为后进矜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不独人主赖其益,朝列新进之士亦有所矜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仲平(许衡之字)明经传道,可为后学矜式。犹示范。 宋 司马光《与吕公著同举程颐札子》:“伏望圣慈,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益风化。”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六》:“上以其力陈衰老,不復羈以职守,令还江南,矜式多士。时公方主讲金陵书院也。”清 冯桂芬《耕渔轩记》:“比者载辞徵召,退拥皋比,深惧德薄学浅,无足矜式閭里。”犹楷模。明 归有光《祭周孺亨文》:“唯先生之孝友温良,真乡里矜式。” 清 顾炎武《过李子德诗》:“异国逢矜式,同人待隐沦。”

矜饰

jīnshì

矜夸修饰。桓宽《盐铁论·通有》:“田畴不修,男女矜饰。”晋 葛洪《抱朴子 自叙》:“性钝口訥,形貌丑陋,而终不辩自矜饰也。”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其居於家,无所矜饰。”清 曾国藩《求阙斋记》:“行非圣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无所矜饰於其间也。”

矜恕

jīnshù

怜悯宽恕。《后汉书·郭躬传》:“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 《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上皇(拓跋弘)曰:“滞狱诚非善治,不犹愈于仓猝而滥乎!夫人幽苦则思善,故智者以囹圄为福堂,朕特苦之,欲其改悔而加矜恕尔。”《资治通鉴 陈纪一》(北齐文宣帝)及即位,(高)浚为青州刺史,聪明矜恕,吏民悦之。宋 王安石《与王宣徽书之三》:“某屏居丘园,衰疾日婴,闕於修问,想蒙矜恕。” 明 王錂《寻亲记·发配》:“古人有矜恕之心,下官岂无出罪之条。叫左右劈了枷。”

矜惜

jīnxī

犹珍惜。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四年:“(赵王)虎曰:‘裕儒生,矜惜名节,耻於迎降耳,无能为也。’”宋 苏轼《寄周安孺茶诗》:“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櫝。”

矜诩

jīnxǔ

夸耀。清·方苞《狱中杂记》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妪曰:“甥深夜何得来此?”生以胆力自矜诩,遂一一历陈所遇。

矜恤

jīnxù

怜悯抚恤。《晏子春秋·问上二一》:“积丰羡之养,而声矜卹之义。”《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奉公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爱之。《晋书·文帝纪》:“耆叟荷崇养之德,鰥寡蒙矜卹之施。”《北史·源贺传》然犯死之罪,难以尽恕,权其轻重,有可矜恤。《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癃疾孤老不能自存者,所在矜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朝廷之上,未可遽忘矜恤之念也。清 蒋士铨《桂林霜 书后》:“惟同殉之子女奴婢等三十五人,未叨矜卹。”

矜疑

jīnyí

罪犯可悯,案情可疑。《明史·李已传》朝审时,重囚情可矜疑者,咸得末减。清 方苞《两朝圣恩恭纪》苞伏念狱辞奏当甚严,而圣祖矜疑,免诛殛,又免放流。清·方苞《狱中杂记》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清 沉钦圻《生祠 诗》某公居官日,断狱无矜疑。《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诏清理庶狱,减矜疑一等。

矜宥

jīnyòu

矜怜宽宥。《后汉书·刘恺传》:“宜蒙矜宥,全其先功。”金 王若虚《君事实辨下》:“明皇时,张瑝、张秀亦以父讐杀杨汪,议者多言宜加矜宥。”《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议者多言(张审素)二子父死非罪,稚年孝烈能复父仇,宜加矜宥;张九龄亦欲活之。清 洪昇《长生殿·仙忆》:“烦仙子转奏月主,説我尘凡旧谱,不堪应命,伏乞矜宥。”

矜愚饰智

jīnyúshìzhì

装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庄周《庄子 山木》:“饰知(智)以惊愚。”梁启超《论书法》:“岂尝有庐陵之《新五代史》、晦庵之《通鉴纲目》咬文嚼字,矜愚饰智。”

矜育

jīnyù

矜怜养育。晋 李密《陈情事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隋 薛道衡《老氏碑》:“忧劳庶绩,矜育苍生。”

矜遇

jīnyù

怜惜而恩遇。《南齐书·王思远传》:“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儔。”

矜争

jīnzhēng

矜夸争功。《晋书·周浚传》:“惲牋与浚曰:‘……彼既不吞声,将亏雍穆之弘,兴矜争之鄙,斯愚情之所不取也。’”

矜庄

jīnzhuāng

①严肃庄敬。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母仪谨肃,家法在矜庄。” 《聊斋志异 阿英》久之,女殊矜庄,又娇婉善言。犹矜持。《初刻拍案惊奇 卷六》:“眉来眼去,狄氏把先前矜庄模样,都忘怀了。

jīn/jìn

同“襟”:衣衿。青衿(旧时读书人穿的衣服)。指汉服的交领,也指汉服交领,如青衿(青领);衿喉(衣领和咽喉。比喻险要之地)专指古代读书人穿的汉服。可代指秀才。《儒林外史》合城绅衿都来吊唁。《聊斋志异 梅女》群婢既去,女解衿露乳,对封憨笑。女乃悟,急掩衿,喜共燕笑。②结上带子,以带束衣。《左传》皆衿甲面缚。

衿甲

jīnjiǎ

系甲。谓不解甲。《左传·襄公十八年》:“(齐殖绰、郭最)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高)延宗众散,衿甲军门。根本既倾,枝叶自陨。

衿袖

jīnxiù

①衿与袖。《聊斋志异 小谢》心甚怜之,即移灯往,宽譬哀情,而衿袖淋浪,痛不可解。②衿与袖相连,因用以比喻亲密的友谊。南朝 王融《萧谘议西上夜禁》诗:“衿袖三春隔,江山千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