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 | jiǎn | ①查:检查。检测。检讨。检举。检校(jiào)。检修。检索。检察。②注意约束(言行):检点(a.注意约束言行,如“参加宴会时连吃带拿,太不检点了”;b.查看是否符合,如“把行李检点一遍”)。失检点。③古代官名,掌修国史,位次编修。④姓。 |
检操 | jiǎncāo | 节操;操守。《晋书·虞潭传》:“潭清贞有检操,州辟从事、主簿,举秀才。”《梁书·文学传下·庾仲容》:“(仲容)唯与王籍、谢几卿情好相得,二人时亦不调,遂相追随,诞纵酣饮,不復持检操。”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顾况》:“(顾况)善为歌诗,性恢謔,不修检操。”《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姑臧在河西最为富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检操,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
检察 | jiǎnchá | 检审被检举的犯罪的事实。检查,稽查。《晋书 王羲之传》(王)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 |
检放 | jiǎnfàng | 指验灾放赈。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寻常检放灾伤,依法须是检行根苗,以定所放分数。宋·苏轼《相度准备赈济第二状》今年灾伤,实倍去年,但官吏上下,皆不乐检放,讳言灾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闻潼川路水灾,可令转运、常平司将被灾州县检放赈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因论浙东救荒事,帝(宋孝宗)曰:“连年饥歉,朕甚以为忧。州县检放,多是不实。” |
检幅 | jiǎnfú | 修整边幅,注意细节。《新唐书·温廷筠传》:“彦博裔孙廷筠,少敏悟,工为辞章,与李商隐皆有名,号‘温李’。然薄於行,无检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安庆戴生,少薄行,无检幅。” 《聊斋志异 任秀》母劝令设帐,而人终以其荡无检幅,咸诮薄之。 |
检覆 | jiǎnfù | 查核。检覆灾伤。《东观汉记·明帝纪》:“时天下垦田皆不实,詔下州郡检覆,百姓嗟怨。”《北史·羊祉传》:“祉自当官,不惮强御,朝廷以为刚断,时有检覆,每令出使。”《新唐书·邓景山传》:“帝闻,即以景山为太原尹,封南阳郡公。至则振覈纪纲,检覆干隐,众大惧。” |
检格 | jiǎn’gé | ①规矩,法度。高诱《吕氏春秋 序》:“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②检正约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陈琳实号麤疎,繁钦性无检格。”《北史·儒林传·徐遵明》:“友人曰:‘张生名高而义无检格。’”章炳麟《与邓实书》:“然学术既疏,其文辞又少检格。” |
检会 | jiǎnhuì | 犹查考。宋·曾巩《奏乞回避吕升卿状》:“今升卿任江西监司,洪州在其统属,须至陈乞回避,伏乞指挥检会。臣先奏乞移洪州,或宣州,或东南一般州郡。”《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四》秋,七月,己亥,户部尚书蔡京奏乞检会熙宁、元丰青苗条约以示天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蔡京、蔡卞怨任伯雨等之论己,检会其章疏以进,故有是贬。 |
检迹 检跡 检蹟 | jiǎnjì | 检查行迹。检点行为。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览文虽巧,而检跡如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
检校 | jiǎnjiào | ①查核察看。《晋书·王羲之传》记羲之为会稽内史,致书尚书仆射说:“仓督监耗盗官粮,动以万计,吾谓诛剪一人,其后便断。而时意不同。近检校诸县,无不皆尔。”②官名。晋始设,原为散官,元以后为属官,清代仅府有检校官,为低级办事官员。 |
检举 | jiǎnjǔ | ①向有关部门或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与"举报"的意义类似。②推举,推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九》正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汪伯彦复资政殿大学士,用中书检举也。 |
检勘 | jiǎnkān | 检验考核。检查考定。《资治通鉴 唐纪十八》有刘晓者,上疏论选,以为:“今选曹以检勘为公道,书判为得人,殊不知考其德行才能。况书判借人者众矣。”唐 薛用弱《集异记·陈导》:“见一人庞眉大鼻,在舟检勘文书,从者三五人。”宋 司马光《务实》:“材任相违,职业废弛,而检勘出身,比类资序,其於审官,不亦远乎?”后蜀 何光远《鉴诫录·神口开》:“唐大中初,有任士元与宇文错争田,俱无公执,虽经检勘,难定是非。”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今诸州府所试,各须封送省司检勘。” |
检括 检栝 | jiǎnkuò | ①检点约束。汉 蔡邕《贞节先生范史云碑》:“晚节禁宽,困於屡空,而性多检栝,不治产业。”晋 刘琨《答卢谌诗》:“慨然以悲,欢然以喜。昔在少壮,未尝检栝。”《旧唐书·苏良嗣传》:“王府官属多非其人,良嗣守文检括,莫敢有犯,深为高宗所称。”《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监察御史宇文融上言,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众,请加检括。②查察;清查。《资治通鉴 齐纪一》帝以建康居民舛杂,多奸盗,欲立符伍以相检括,…《梁书·武帝纪下》:“江子四等封事如上,尚书可时加检括,於民有蠹患者,便即勒停,宜速详启,勿致淹缓。”《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九年》:“监察御史宇文融上言,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众,请加检括。”《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玄宗李隆基)敕“前令检括逃人,虑成烦扰,天下大同,宜各从所乐,令所在州县安集,遂其生业。 清 刘大櫆《郑氏节母传》:“母既没,而家人检括其衣匳,始见之。” |
检诘 | jiǎnjié | 检查追问。《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帝方自揽威权,而(臧)质以少主遇之,政刑庆赏,一咨容禀。擅用湓口、鉤圻米,臺符屡加检詰,渐致猜惧。” 胡三省注:“检詰,谓检校米斛,而詰问擅用之由也。” |
检柅 | jiǎnnǐ | 检查制止。《新唐书·陆贽传》贄乃请以内外员三分之,每岁计闕集人,检柅吏姦,天下便之。宋 魏了翁《古今考·汉书一》盖田制坏而乡法废,专以讥防征商,检柅盗贼为事。《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臣典选事,但当谨守三尺,检柅吏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今检柅苛细,动有拘碍,则谁复敢出意绳墨之外,为国家立大事乎! |
检奢 | jiǎnshē | 或“奢检”。检查鉴定奢侈品。《宋书 卷十 顺帝纪》故以检奢轨化,敦俭驭俗。 |
检摄 | jiǎnshè | 约束监督。《三国志·吴志·薛综传》:“次得南阳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诸将厌患,去留自在。津小检摄,威武不足,为所陵侮,遂至杀没。”《宋书·后废帝纪》:“三年秋冬间,便好出游行,太妃每乘青篾车,随相检摄。(刘)昱渐自放恣,太妃不復能禁。” |
检慎 | jiǎnshèn | 检点谨慎。宋·苏洵《审势》:“朝廷如此,然后平民益务检慎,而姦民猾吏亦常恐恐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言者又论(邢)恕游历权贵,不自检慎。甲午,谪恕,以本官权发遣随州。 |
检束 | jiǎnshù | 检点约束。 唐 韩愈《感春》诗之二:“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明 陈继儒《读书镜》卷十:“要知淡泊者,必为浓艳人所疑;检束者,必为放肆子所怒。”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
检讨 | jiǎntǎo | ①指检查反省自己错误的言行。赵树理《登记·眼力》人家说咱声名不正,除不给写信,还叫我检讨哩!②指检查核对。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 卷一》仁宗庆历初,尝诏儒臣检讨唐故事,日进五条,数谕近臣,以为有补,其后久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五年》帝曰:“前代亦合有宰相举官故事,可令史馆检讨之。”③指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位次于编修,与修撰编修同谓之史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李)椿尝为枢密院检讨文字。 |
检详 | jiǎnxiáng | 查考。《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太后(武则天)曰:“卿且停推,俟更检详文状。”宋 江休复《江邻几杂志》:“失於检详地志,致此繆。”宋 岳珂《桯史铁券故事》:“检详故事,如法製造,不得住滞。”《宋史·职官志四》:“检法一人,掌检详法律。” |
检御 | jiǎnyù | 督察驾驭。《三国志·吴志·阚泽传》:“诸官司有所患病,欲增重科防,以检御臣下。”《资治通鉴 魏纪十》检御将士,无得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北史·宋显传》:“(宋显)在州多所受纳,然勇决有气干,检御左右,咸得其心力。”《新唐书·郭知运传》:“雍王率诸将讨贼洛阳,留英乂殿于陕。东都平,权知留守,无检御才。” |
检照 | jiǎnzhào | 察看对照。《宋史·职官志五》文思院上下界诸作工料条格,该説不尽,功限例各宽剩,乞委官检照前后料例功限,编为定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昨者中宫奏,检照皇后亲属恩泽,裁减外尚馀一十八人,更请裁减八人。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元史十二·刘亨安传》上文已书国王孛鲁矣,此却书木华黎,何其前后不检照也!清·叶廷琯《吹网录·广阳王深名误从唐讳》目録仍作广阳王渊,又从本名,与《通鑑》正文歧异。当时亦失於检照也。 |
捡 | jiǎn | ①拾取:捡拾。捡东西。②古同“检”,查。 |
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 | jiǎnlezhīmá diūlexīguā | 指抓住了小的,却把大的给丢了;重视了次要的,却把主要的给忽视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最后亏的是自己。作为在校大学生,当然要有创业的激情和勇气,但是千万不要耽误了正常的学业,以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俭 | jiǎn | ①节省,不浪费:俭省。俭朴。勤俭。克勤克俭。《孟子·公孙丑下》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② 贫乏,歉收:俭月。俭岁。俭腹(腹中空虚,喻知识贫乏)。《资治通鉴 齐纪二》年丰籴粟积之于仓,俭则加十之二粜之于人。③吝啬。《论语·八佾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 |
俭鄙 | jiǎnbǐ | 俭陋鄙吝。宋 洪巽《暘谷漫录》:“守因疑其妄,然未欲遽示以俭鄙,终从之。”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司训》:“俭鄙自奉,积金百馀两,自埋斋房,妻子亦不使知。” |
俭薄 | jiǎnbó | ①犹言微薄。《后汉书·周磐传》:“磐居贫养母,俭薄不充。”《后汉书·陈忠传》:“衮豫蝗蝝滋生,荆扬稻收俭薄。”《北齐书·武成十二王传》:“武平末年,仁邕已下始得出外,供给俭薄,取充而已。”宋 叶梦得《石林家训》:“如是数月併归二婿奩具,亦不致俭薄。”②犹言俭朴。晋 葛洪《抱朴子·省烦》:“送终之制,务在俭薄。”《旧唐书·唐临传》:“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於待物。”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清 昭槤《啸亭杂录·宋置封桩库》:“宋太祖起自布衣,深悉民间疾苦,故平定诸国后,自奉俭薄,积左藏之餘,立封桩库。” |
俭不中礼 | jiǎnbùzhònglǐ | 指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诗经 唐风 蟋蟀序》:“《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旧唐书·王珪传》珪既俭不中礼,时论以是少之。 |
俭而难遵 | jiǎnérnánzūn | 节俭的生活方式虽然是一种美德,但难以被普遍遵循。 |
俭故能广 | jiǎngùnéngguǎng | 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老子》:“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
俭节 | jiǎnjié | ①节约,节省。《墨子·辞过》:“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金)涉明经俭节,诸儒称之。《汉书·食货志:》“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宋 叶适《吕君墓志铭》:“徒以俭节勤力,能使田桑不失利而已。”明 李东阳《贺感楼先生妻王氏墓志铭》:“銖存两积,积且富,益俭节如贫时。”②廉洁忠贞有节操。《史记·李斯列传》:“且夫俭节仁义之人立於朝,则荒肆之乐輟矣。” 蔡邕《议郎胡公夫人哀赞》:“孤顥俭节,用免咎悔。”《后汉书·赵咨传》:“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 |
俭吝 俭恡 | jiǎnlìn | 悭吝,吝啬。晋 葛洪《抱朴子·广譬》:“惠下逮,则远人怀,而非俭吝所能办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城南高阳王寺》:“(李崇)亦富倾天下,僮僕千人。而性多俭恡,恶衣麄食。”《宋书·王玄谟传》:“刘秀之俭吝,呼为老慳。” |
俭陋 | jiǎnlòu | 俭朴,粗陋。《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汉书·地理志下》:“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南史·后妃传论》:“明帝统业,矫情俭陋,奉己之制,曾莫云改。” 金 王若虚《文辨》:“若以文章正理论之,亦惟适其宜而已,岂专以是为贵哉。盖简而不已,其弊将至於俭陋而不足观也已。” 元 刘祁《归潜志 卷七》:“虽不可取于民,奢纵害公,亦不必钓名要誉,太俭陋也。” 吴稚暉《书 神州日报·东学西渐》篇后:“又古人一文概数事,不过如祖宗之世,生活俭陋,止有一室,吃饭在是,睡觉在是,读书又在是。” |
俭率 | jiǎnlǜ | 犹俭薄。《周书·王罴传》:“羆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臺使,羆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慙。”《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四年》:“(魏主)性俭率,服御饮膳,取给而已。”《北齐书·韩轨传》:“(晋明)好酒诞纵,招引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 |
俭戚 | jiǎnqī | 俭约而悲伤。《红楼梦第六四回》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讀書人,説是喪禮與其奢易莫若儉戚的。 |
俭啬 | jiǎnsè | ①节俭。《史记·货殖列传》:“(邹鲁)地小人众,俭嗇,畏罪远邪。”《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上(玄宗李隆基)曰:“百姓租赋,非我所有。战士出死力,赏不过束帛;女子何功,而享多户邪?且欲使之知俭啬耳。”唐 柳宗元《问答·晋问》:“有茅茨采椽土型之度,故其人至於今俭嗇。”元 刘祁《归潜志卷九》:“崔翰林伯善性俭嗇,家居止蔬食为常。” 清 刘大櫆《茧斋先生传》:“先生以家之中落,治以俭嗇,而与人交,财利未尝有纤介之苟。”《聊斋志异 死僧》夫人俭啬封殖,以予所不知谁何之人,亦已痴矣。②吝啬。《诗·魏风·葛屨序》:“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嗇褊急,而无德以将之。”《南史·曹武传》:“武性俭嗇,无所餉遗。”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二》:“且其为利,又至陋劣不足道,则驯至卑懦俭嗇,退让畏葸,无古民之朴野,有末世之浇漓,又必然之势矣。” |
俭素 | jiǎnsù | 俭省朴素。晋 袁宏《后汉纪·章帝纪上》古之圣人惧其如此,故明俭素之道,显谦恭之义,使富者不极其欲,贵者不博其高。《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性俭素,常服浣濯之衣,鞍勒铁木而已。《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缦缯而已。《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朕禀生俭素,非能力行菲薄。《陈书·虞荔传》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唐 赵璘《因话录 卷二》至於宴犒之事未尝刻薄,而居常奉身,过於俭素。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朕(金主完颜雍)宫中服御常自节约,卿等宜更从俭素,使民知所效也。 |
俭以养德 | jiǎnyǐyǎngdé | 俭朴以淳养品德。三国蜀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俭可养廉 俭以养廉 | jiǎnkěyǎnglián jiǎnyǐyǎnglián | 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和风气。俭以养廉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三国蜀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 |
俭约 | jiǎnyuē | 俭省节约。刻苦俭约。《晋书 武帝纪》:“(泰始元年十二月)戊辰,下诏大弘俭约,出御府珠玉玩好之物,颁赐王公以下各在差。”“絶縑纶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晋书 孝武帝纪》其诏御所供,事从俭约,九亲供给,众官廪俸,权可减半。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 |
睑 | jiǎn | “目”与“佥”联合起来表示“双目的皮盖”。本义:双眼的眼皮。眼睑,俗称"眼皮":睑沿炎。《新唐书》夷语睑若州,曰云南睑,白崖睑。《聊斋志异》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聊斋志异 龙》启睑而审视之,睛固无恙,但有赤线蜿蜒于肉分。 |
硷鹻 | jiǎn | 同“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