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姦姧 | jiān | ①阴险,虚伪,狡诈:奸人。奸狡。奸刁。奸佞。奸雄。奸智(为非作歹的心计)。藏(cáng)奸。意奸而外淑。②不忠于国家或自己一方的人:奸细。内奸。③男女发生不正当的性行为:奸淫。强奸(亦指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民,如“强奸民意”)。通奸。④《玉篇》乱也。《左传·成十三年》奸绝我好。《庄子·徐无鬼》夫神者,好和而恶奸。夫奸,病也,故劳之。《前汉·沟洫志》使神人各得其所,而不相奸。 |
奸便 | jiānbiàn | 亦作"奸便"。奸计。《三国志·吴志·陆抗传》:"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唐 赵元一《奉天录 卷三》:"贼徒胆破,军势不安,逃遁有迹,日夜枝梧,免落奸便。"《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元年》:"乞早差近上臣僚监督臣僚鄜延一路进兵,同入贼界,免致落贼奸便。" |
奸不厮欺 俏不厮瞒 | jiānbùsīqī qiàobùsīmán | 厮:互相。奸:狡猾。俏:机灵。指都是聪明人,谁也哄骗不了谁。《水浒传二回》王进笑道:“奸不厮欺,俏不厮瞒,小人不姓张。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便是,这枪棒终日搏弄。” |
奸谄 姦諂 | jiānchǎn | 奸邪谄媚。。《晋书 谢安传》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资治通鉴 齐纪二》(吕)文度与茹法亮、吕文显皆以奸谄有宠于上(南齐武帝)。《资治通鉴 陈纪三》(北齐武成帝)及即位,擢拜(祖)中书侍郎,迁散骑常侍。与和士开共为奸谄。《隋书·郭衍传》:“衍临下甚踞,事上姦諂。”宋 陆游《南唐书·魏岑传》:“岑自復进,姦諂弥甚。” |
奸臣 | jiānchén | 指弄权营私、残害忠良、不忠于君主的大臣。《汉书 霍光传》臣旦愿归符玺,入宿卫,察奸臣变。《三国志·诸葛亮传》奸臣窃命。 |
奸臣当道 | jiānchéndāngdào | 奸佞的小人控制朝政。指坏人当权。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5回:“此时因纣王失政,妲己残害生灵,奸臣当道,豺狼满朝,故此天心不顺。”萧乾《矮檐》:“看着奸臣当道,朝廷无能,洋鬼子又咄咄逼人,一口气噎在肝脏,闷郁成疾。” |
奸盗 姧盗 | jiāndào | ①指为非作歹、劫盗财物。《汉书·地理志下》:“沛楚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贫,而山阳好为姦盗。”王充《论衡·幸偶》:“或姧盗大辟而不知,或罚赎小罪而发觉。”《晋书 武帝纪》人穷匮,农事荒,奸盗起刑,狱烦,下陵上替,礼义不兴,斯长吏之否也。清 戚本《石头记 第七三回总评》:“一篇姦盗邪淫文字,反以四子书、五经、公羊、穀梁、秦诸作起,以太上感应篇结,彼何心哉!”②奸人盗贼。《后汉书·韩棱传》:“棱发擿姦盗,郡中震慄。”三国魏 阮籍《元父赋》:“南望春申,东瞻孟尝,袤界薛邑,境边山阳,逆旅行舍,姦盗所藏。”《南史·王准之传》:“威惠兼举,姦盗屏跡,富商野次。”《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 |
奸蠹 | jiāndù | 《后汉书·梁统传》:“小人奸蠹,比屋可诛。”《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八》裴度乃上表极陈其朋比奸蠹之状。 |
奸法 | jiānfǎ | 谓因法作奸。《汉书·景帝纪》:“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颜师古注引李斐曰:“奸法,因法作奸也。”《汉书·景帝纪》:“有罪者不伏罪,姦法为暴,甚亡谓也。” |
奸伏 | jiānfú | 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发奸伏。晋 袁宏《后纪·桓帝纪下》:“ 尚(度尚)字博平,山阳湖陆人也。初,为上虞长,纠摘姦伏,县中谓之神明。”《周书·裴侠传》:“有大司空掌钱物李贵乃於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管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侠之肃遏姦伏,皆此类也。”宋 陆游《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发姦伏,申寃枉,号称神明。”《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其发奸伏如神。 |
奸宄 奸轨 姦轨 奸究 | jiān’guǐ | ①违法作乱的事情。民既穷窘,奸宄益深。《尚书·舜》:“蛮夷猾夏,寇贼姦宄。”孔传:“在外曰姦,在内曰宄。”孔颖达疏:“又有强寇刼贼外姦内宄者为害甚大。”周秉钧《易解》:“此言中国受蛮夷之影响而发生强取财物、杀害人民、为乱于内外之事。”《左传·成公十七年》:“臣闻乱在外为姦,在内为轨。御姦以德,御轨以刑……德刑不立,姦轨并至。”陆德明释文:“轨,本又作宄。”②指违法作乱的人。《史记·吴王濞列传》:“絶先帝功臣,进任姦宄,詿乱天下,欲危社稷。”《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禁断淫祀,姦宄逃窜,郡界肃然。”《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晋书·景帝纪》:“内摧寇虐,外静姦宄。”③指劫夺。《尚书·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姦宄于商邑。”孔颖达疏:“姦宄,谓劫夺。”④奸诈不法。《后汉书·蔡邕传》:“而羣聚山陵,假名称孝,行不隐心,义无所依,至有姦轨之人,通容其中。”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珠利耶国》:“气序温暑,风俗姦宄。”《明史·高弘图传》:“请禁奸宄小人借端妄言,脱罪侥倖。” |
| 奸棍 | jiāngùn | 狡诈邪恶的人。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
奸豪 | jiānháo | 亦作“姧豪”。指地方上有势力而横行不法之人。《魏书·朱提王悦传》:“初, 姚兴之赎狄伯支,悦送之,路由雁门,悦因背诱姦豪,以取其意。”唐 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浹辰而风化大行,踰月而姧豪屏气。”唐 白居易《薛中丞诗》:“奸豪与佞巧,非不憎且惧。”宋 叶适《潼川府修城记》:“然民离於兵久而膂力积销弱,地离於兵久而预防益简薄,及姦豪窥度,则不足支仓猝有事之用。”宋 欧阳修《五代史宦官传序》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嘉靖三丑状元》:“里中奸豪因百端窘辱之,应期不能堪,遂自縊死。” |
奸猾 | jiānhuá | ①诡计多端。奸诈虚伪。《后汉书 刘表传》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其奸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三国演义 第四十七回》只怕曹操奸猾,如何去得?《文明小史 第三十八回》当下黎教士听他这般说得奸猾,心中很觉动气。②亦可用于褒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二》(李)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奸猾不能欺。 |
奸回 | jiānhuí | 亦作“姧回”。①奸恶邪僻。《左传·宣公三年》:“商紂暴虐,鼎迁於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姦回昬乱,虽大,轻也。”《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及(曹)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观孔光之奏董贤,则实其奸回;路粹之奏孔融,则诬其衅恶。”唐 权德舆《陆宣公翰苑集序》:“裴延龄以姦回得幸,害时蠹政,物议莫敢指言,公独以身当之,屡言不可。”②指奸恶邪僻的人或事。诉奸回于陛下之坐。《尚书·泰誓下》:“崇信姦回,放黜师保。”孔传:“回,邪也。姦邪之人,反尊信之。”唐 王勃《三国论》:“自顺桓之间,国统屡絶,奸回窃位,阉宦满朝。”宋 司马光《辞知制诰第五状》:“若使臣言出於矫伪,当正刑,以警姦回。” |
奸秽 | jiānhuì | ①指邪恶污秽的行为。《聊斋志异 犬奸》人非兽而实兽,奸秽淫腥,肉不食于豺虎。②指邪恶污秽的人。《后汉书·董卓传》:“今臣辄鸣钟鼓如洛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 |
奸利 | jiānlì | 指非法谋取的利益。《韩非子·奸劫弑臣》:“百官之吏,亦知为姦利之不可以得安也。”《汉书·王莽传 下》:“天下吏以不得奉禄,并为姦利,郡尹县宰家累千金。” 唐 陈子昂《谏雅州讨生羌书》:“往年益州长史李崇真将图此奸利,传檄称吐蕃欲寇松州,遂使国家盛军以待之,转餉以备之。” 《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李)适之领兵部尚书,驸马张为侍郎,林甫亦恶之,使人发兵部铨曹奸利事,收吏六十余人付京兆与御史对鞫之,数日,竟不得其情。 |
奸吏 | jiānlì | 枉法营私的官吏。《管子·七法》:“姦吏伤官法,姦民伤俗教。”《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騶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脩法律而督姦吏。’”《晋书 王羲之传》余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也。唐 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姦吏束手,豪宗侧目。”《旧唐书·崔郾传》:“居内忧,释服为吏部员外。姦吏不敢欺,孤寒无援者未尝留滞,銓叙之美,为时所称。” |
奸民 | jiānmín | 乱法犯禁,损公利己的人;坏人。劾瑞庇奸民。《明史》奸民多乘机。清·方苞《狱中杂记》奸民久系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 |
奸谋 | jiānmóu | 亦作“奸谋”。奸邪的计谋。《荀子·致仕》:“如是,则姦言、姦説、姦事、姦谋、姦誉、姦愬莫之试也。”《汉书·王商传》:“今商有不仁之性,乃因怨以内女,其姦谋未可测度。”《晋书 武帝纪》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谋,迷王浑之伪策,心屡移于众口,事不定于己图。宋 陆游《泸州乱诗》:“从来守边要人望,纵有奸谋气先丧。” |
奸逆 | jiānnì | 指叛逆不忠的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臣等备位,不能匡救祸乱,式遏姦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慄。”《晋书 文帝纪》曩者奸逆屡兴,方寇内侮,大惧沦丧四海,以堕三祖之弘业。《晋书·惠帝纪》:“(永安三月)戊申,诏曰:‘朕以不德,纂承鸿绪,于兹十有五载。祸乱滔天,奸逆仍起,至乃幽废重宫,宗庙圮绝。 |
奸佞 | jiānnìng | 奸邪谄媚,奸邪谄媚的人。《管子·霸言》:“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东周列国志 第三二回》:“都是你这班奸佞,欺死蔑生,擅权废置。”《魏书·李欣传》:“听其言也甘,察其行也贼,所谓谄谀、谗慝、贪冒、奸佞,不早绝之,后悔无及。”《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伪齐之末,奸佞擅权,滥罚淫刑,动挂罗网。 |
| 奸巧 | jiānqiǎo | 犹奸诈。引申为欺诈。指奸诈的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日再说一个容貌厮象弄出好些奸巧希奇的一场官司来。 |
奸竖 | jiānshù | 奸诈的小人。《资治通鉴 梁纪八》已乃选君于孩提之中,实使奸竖专朝,隳乱纲纪,此何异掩目捕雀,塞耳盗。唐 皮日休《正俗》:“吾欲以正訐之道兮,进忠贤而退奸竖。” |
奸私 姧私 | jiānsī | ①奸诈营私。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或被发奸私,面相酬证,事途回穴,翻惧愆尤。宋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科举论》:“至於怀姦私,坏纲纪,乱法度,及败而逐之,不治之事,已不胜言矣。”②指通奸。章炳麟《赠大将军邹君墓表》:“学二岁,陆军学生监督姚甲有姦私事,君偕张继等五人,排闥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髮。” |
奸贪 | jiāntān | 邪恶贪贿;指以非法手段取利。指邪恶贪贿的官吏。《后汉书·陈宠传》西州豪右并兼,吏多奸贪,诉讼日百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朕(宋孝宗)尝戢奸贪,黜浮靡,躬节俭以示天下,而历纪逾久,治效未进。太平天国 洪仁玕《资政新篇》商贾指东说西,皆为奸贪诡谲。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目前奸贪横行,公道沦丧,谁肯仗义执言? |
奸慝 | jiāntè | 亦作“姦匿”。亦作“奸慝”。①指奸恶的人。《尚书·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姦慝,刑暴乱。”《左传·昭公十四年》:“詰姦慝,举淹滞。”孔颖达疏:“姦,邪;慝,恶。”三国魏 曹丕《策孙权九锡文》:“君忠勇并奋,清除姦慝。”唐 陈子昂《禡牙文》:“奸慝窃命,戎夷不恭,则必肆诸市朝。”宋 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②奸恶的心术或行为。 |
| 奸顽 | jiānwán | ①奸诈不法的人。唐 元稹《野节鞭诗》:“誓以鞭姦顽,不以鞭蹇躓。”《明史·太祖纪三》:“朕起兵至今四十餘年,灼见情伪,惩创奸顽。”②奸诈不老实。元 无名氏《新水令·闺情套曲》:“他性格奸顽,不寄平安。章臺柳恣意留连,蟾宫桂未许躋攀。”《水浒传第十八回》:“晁盖这厮,姦顽役户,本县内上下人,没一个不怪他。”明 李贽《安期告众文》:“第二等躲懒僧众三名,第三等奸顽僧众一名。” |
奸伪 | jiānwěi | 诡诈虚假;亦可指诡诈虚假的人或事。《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审分》考,奸伪,诡诈虚假。《史记·酷吏列传序》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宜申明典刑,以肃奸伪。《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二》官吏犯赃及盗官钱,事觉避罪逃匿者,宜候狱成,虽经原免,亦加降黜,庶奸伪可革。清 唐甄《潜书·达政》除强暴奸伪,不为民害,为中善政一。 |
奸黠 | jiānxiá | ①奸猾。《汉书·尹翁归传》:“翁归輒召其县长吏,晓告以姦黠主名,教使用类推迹盗贼所过抵,类常如翁归言,无有遗脱。”南朝齐 萧子良《密启武帝》:“令史奸黠,鲜不容情。”《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故施文庆、沈客卿之徒,专掌军国要务,奸黠左道,以裒刻为功,自取身荣,不存国计。②指奸猾的人。《隋书·裴蕴传》:“於是引致姦黠,共为朋党,郡县有不能附者,阴中之。”明 方孝孺《张文敏画像赞》:“庸邪当破胆而潜遁,姦黠必闻风而惊骇。”《明史·解缙传》:“地有盛衰,物有盈虚,而商税之征,率皆定额。是使其或盈也,姦点得以侵欺,其歉也,良善困於补纳。”③聪慧。唐 韩愈《醉留东野诗》:“韩子稍姦黠,自惭青蒿倚长松。”宋 柳永《小镇西词》:“意中有箇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 |
奸憸 | jiānxiān | 奸诈邪恶。宋 欧阳修《论学士不可令中差除札子》:"风闻侍从之臣,内有奸憸小人,颇急经营,争先进用。"《宋史·王禹偁传》:"五曰亲大臣,远小人,使忠良蹇谔之士,知进而不疑,奸憸倾巧之徒,知退而有惧。" |
奸黠 | jiānxiá | ①奸猾。指奸猾的人。南朝齐 萧子良《密启武帝》令史奸黠,鲜不容情。明 方孝孺《许劭》奸黠之人,譬之虎豹豺狼,明主在上,制之以法,束之以威。《隋书·裴蕴传》於是引致奸黠,共为朋党,郡县有不能附者,阴中之。②聪慧。唐 韩愈《醉留东野》诗: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宋 柳永《小镇西》词: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 |
奸小 | jiānxiǎo | 指诈伪小人。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而熙寧初,姦小淫纵,以朋以比,以闭以壅。” |
奸邪 | jiānxié | 亦作“姦衺”。亦作“奸邪”。亦作“姧邪”。 ①指奸诈邪恶的事或人。《管子·形势解》:“故姦邪日多,而人主愈蔽。”《墨子·辞过》:“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姦衺。”《大戴礼记·盛德》:“凡民之为姧邪、窃盗、歷法、妄行者,生於不足。”②奸诈邪恶。宋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至於姦邪小人,虽恶其害己仇而疾之者,莫不歛袵变色,咨嗟太息或至於流涕也。”《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惟李承之见安石 双眼多白,谓是奸邪之相,他日必乱天下。” |
奸心 | jiānxīn | 坏心思;作恶之心。《荀子·非十二子》:“故劳力而不当民务,谓之姦事;劳知而不律先王,谓之姦心。”《汉书·诸侯王表》:“是故王莽知中外殫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惮,生其姦心。”《隋书·刘昉传》:“口请自新,志存如旧,亦与士彦情好深重,逆节姦心,尽探肝鬲。”唐 韩愈《黄家贼事宜状》:“今置在容州,则邕州兵马必少,贼见势弱,易生姦心。”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 |
奸衅 | jiānxìn | ①奸言与嫌隙。东汉 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初闻郭公则辛仲治通内外之言,造交遘之隙,使士民不协,姦衅并作,闻之愕然,为增忿怒。”②指奸诈不轨的事端。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恐姦衅之不虞,故严城深池以备之。”《宋书·孝武帝纪》:“自今刺史守宰,动民兴军,皆须手詔施行。唯边隅外警,及姦衅内发,变起仓卒者,不从此例。” |
奸幸 | jiānxìng | 指奸邪得宠的人。指奸邪得宠。《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膺与廷尉冯绲、大司农刘佑等共同心志,纠罚奸幸。"唐 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改左补阙,章奏不绝,讥排奸幸。"《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四》孟简闻之,曰:“上古之时,无簿书法令而天下治。盖簿书法令,适足以滋奸幸,非圣人致治之本也。”《宣和遗事》前集:"盖宣和之患,自熙宁至宣和,小人用事六十馀年,奸幸之积久矣。" |
奸凶 姦兇 姧凶 奸兇 | jiānxiōng | ①指奸诈凶恶的人。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駑钝,攘除姦凶。”《晋书 元帝纪》王室多故,奸凶肆暴,皇纲驰坠,颠覆大猷。唐 李翱《祭中书韦相公文》:“升俊良之滞淹,摧姦兇之炽盛。”唐 元稹《招讨镇州制》:“便合兴师进讨,以翦姧凶。”宋 苏舜钦《苦调诗》:“姦凶喜欺罔,放意快目前。”海上闲人《上海罢市实录·粤侨学校学生联合分会宣言》:“比者京津学子,吴楚生徒,反日挥戈,抽刀断水,亟联团体,先扫奸兇。”②奸诈凶恶。晋 袁宏《后纪·灵帝纪上》:“河东太守董卓慕其名,使兄遗奂(张奂)縑百匹,奂不受,知卓有姦兇之心,遂与絶。”唐 刘知几《史通·品藻》:“江充、息夫躬谗諂惑上,使祸延储后,毒及忠良。论其奸凶,过于石显远矣。而固(班固)叙之,不列佞幸。” |
奸雄 | jiānxióng | 指奸人的魁首,也指弄权欺世的人。《汉书·司马迁传赞》:“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唐 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有亡命不事产业者,有游侠聚盗者,有奸豪强宗者,有交通州县造罪过者,知此等色皆是奸雄。”《前汉书平话》卷上:“高皇知陈豨奸雄,足智多谋,恐用兵偷袭长安,遍行随处堤备。” |
| 奸胥 | jiānxū | 旧指官府中巧于舞弊的小吏、衙役。郑观应《盛世危言·税则》:“虽有奸胥,安能舞弊?”《花月痕第五十回》猾吏奸胥,悉设个法箝制之,使无舞弊。 |
奸淫掳掠 | jiānyínlǔlüè | 奸淫妇女,掠夺财物。清·吴趼人《痛史》第七回:“谁知仍是强赊硬抢,掳掠奸淫,无所不至。”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蒋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实行三光政策,同日本强盗的行为完全一样。 |
奸隐 | jiānyǐn | 犹奸伏。指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雅长听察,瞬息之间,下人无以措其奸隐。《隋书·乞伏传》:“曹土旧俗,民多姦隐,户口簿帐恒不以实。”《旧唐书·张亮传》:“亮所莅之职,潜遣左右伺察善恶,发擿姦隐,动若有神。” |
奸谀 | jiānyú | ①奸诈谄媚。《新唐书·宗室宰相传赞》:“(李)林甫奸谀,几亡天下。”《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四》李绛对曰:此盖御史欲为奸谀以悦上意耳,愿得其主名,按致其法。②奸诈谄媚的人。 |
奸臧 奸赃 | jiānzāng | ①谓不法受贿。《史记·张丞相列传》附《邴吉传》:“显(邴显)为吏至太仆,坐官耗乱,身及子男有奸赃,免为庶人。”《后汉书·苏章传》:“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监察御史祖吉,坐知晋州日为奸赃弃市。宋 秦观《鲜于子骏行状》:“周永懿贪暴不法,前使者惮其凶狡,置不敢问,公具得其奸赃,即遣吏就捕,械送於狱。”②指不法受贿的人。 |
靬 | jiān | ①犂(lí)靬:中国代西域国名,即大秦国。②干皮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