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ǎ

①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与地支组合记年、月、日:甲子。花甲(六十岁的人)。同甲。②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甲等。《聊斋志异 果报》于是并三家之产,富甲一乡。③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甲(名为“进士及第”);二甲(名为“进士出身”);三甲(名为“同进士出身”)。④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铠甲。盔甲。甲兵。甲士。唐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⑤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甲板。装甲车。⑥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龟甲。⑦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甲。⑧旧时户口编制单位:保甲。甲长。⑨植物果实的外壳:甲坼(外表裂开)。⑩古同“”,肩胛。

甲榜

jiǎbǎng

科举制度中由举人而考中进士的别称,因举人、进士各为一榜,也叫"两榜".这是相对于乙榜而言的。榜即考试后揭晓名次的公告。清 赵翼《陔余丛考.甲榜乙榜》:“今世谓进士为甲榜,以其曾经殿试,列名于一二三甲也。举人谓之一榜,后以进士有甲榜之称,遂以一为乙,而以举人为乙榜。” 指中进士的人。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郭安》:“此等明决,皆是甲榜所为,他途不能也。”

甲兵

jiábīng

①铠甲和兵器。《诗秦风 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老子·第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老子·第八十章》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宋 苏轼《教战守》甲兵顿弊。②兵士或军队。用作军事的代称。《周文 诸稽郢行成于吴》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孟子 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史记 淮阴侯列传》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唐 韩愈原道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甲裳

jiǎcháng

皮革制的战袍。腰以上称为甲衣,腰以下称为甲裳。《周书 卷二十九 耿豪传》沙苑之战,豪杀伤甚多,血染甲裳尽赤。《宋史 卷三六五 岳飞传》出入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六》(赵)撙率士卒巷战,日转午,胜负未分,效用王建募死士十一人,截其甲裳,登城杀敌。

甲错

jiǎcuò

“痈生於内,则气血为痈所夺,不能外营肌肤,故枯皱如甲错也。”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朱妻醒,觉颈间微麻,面颊甲错;搓之,得血片。”何垠注:“甲错,谓血迹乾涩,不细不平也。”

甲第

jiǎdì

豪门贵族的宅第。甲第连垣。《史记 孝武本纪》赐列侯甲第,僮千人。文选·张衡》:“北阙甲第,当道直启。”薛综注:“第,馆也;甲,言第一也。”《汉书 霍光传》奴婢百七十人,马二千匹,甲第一区。《聊斋志异 素秋》其甲第云连,公子之所素识,然欲一见其人,因与媒约,使甲躬谒。②指豪门贵族。唐 杜甫《醉时歌》:“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③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元 王实甫西厢记 第五本第一折》:“上赖祖宗之荫,下托贤妻之德,举中甲第。”④明清时称进士。《二刻拍案惊奇 卷三》:“他自登甲等,在京师为官,一载有馀。” 

甲楯/甲盾

jiǎdùn

盔甲和盾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墨子·非攻中》:“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宋史·外戚传中·李昭亮》:“昭亮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 ②泛指武器。清 唐甄《潜书·卿牧》:“无征伐转输之劳,以造舟车,增甲楯。” ③指披甲持盾的士兵。《左传·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 宋 李纲《议国是》:“夫吴伐越,勾践以甲楯三百,栖於会稽。” ④披甲持盾。明 刘基《次韵追和音上人》:“他年甲楯孤臣泣,此日斋鐘老衲闲。” 指仪仗卫从。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仪卫具五兵,今不言他兵,独以甲楯为名者,行道之时,甲楯居外,餘在内。”

甲冠天下

jiǎguàntiānxià

甲冠:第一。称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无与伦比。桂林山水甲冠天下。

甲科

jiǎkē

①古代考试科目名。汉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汉书·儒林传序》:“平帝时王莽秉政……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②唐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唐 白行简《李娃传》:“於是遂一上,登甲科,声振礼闈。”唐 王建《送薛蔓应举》诗:“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宋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始以进士甲科事仁宗皇帝。”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段话文乃是四川新建县有一乡宦,姓杨,是本朝甲科。”清 方苞《重订 礼记纂言 序》:“李公早岁登甲科,五十以后始开府於畿南。” ③指登甲科的人。清 周亮工《书影》卷一:“一甲科问于莲池曰:‘世间何等人最作孽?’”④泛指科举考试。唐 高适《送桂阳孝廉》诗:“桂阳少年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⑤泛指科举考试。《明史 卷二十 神宗一》命抚、按官,有司贤否一体荐劾,不得偏重甲科。

甲马jiǎmǎ

①铠甲和战马。泛指军备或战事。②迷信者所画的神符。《水浒传第三八回》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③披甲的战马。

甲夜

jiǎyè

初更时分。《东观记·明帝纪》:“甲夜读众书,乙更尽乃寐。”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自甲夜至五鼓, 爽乃投刀於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胡三省注:“甲夜,初夜也。”

甲乙丙丁

jiáyǐbǐngdīng

古代天干排序的前一到四位。指事物的顺序或事物大概轮廓。林语堂《中国文化之精神》:“事理本是连续的、整个的,一经逻辑家之分析,乃成断片的,分甲乙丙丁等方面。”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

甲仗

甲杖

jiǎzhàng

①披甲执兵的卫士。②泛指武器。《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武力之子,俱可学文,人间甲仗,悉皆除毁。③指兵器库。

甲帐

jiǎzhàng

武帝所造的帐幕。北堂书钞卷一三二引武帝故事:“上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天下珍寳为甲帐,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南朝齐 谢朓《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之八》:“高悬甲帐,周褰黼帷。”唐 温庭筠《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元 萨都剌《蕊珠曲》:“锦屏甲帐蕊珠新,云房火鼎丹芽嫩。”清 吴伟业《读史有感诗之三》:“昭阳甲帐影嬋娟,慙愧恩深未敢前。”

甲胄

jiǎzhòu

铠甲披甲和头盔。盔甲衣胄。躬擐甲胄。甲胄之士。《汉书 王莽传》甲胄一具,秬鬯二卣。《宋书 本纪武帝上》高祖乃选敢死之士数 百人,咸脱甲胄,执短兵,并鼓噪而出。泛指兵器。③指战争。

甲子

jiǎzǐ

干支之一。干支顺序为第一个。前一个是癸亥,后一个是乙丑从甲子起至癸亥止,共六十,故又称为六十甲子。古人用以纪日或纪年。生辰八字。星命术士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四柱,配合干支,合为八字,用以推算命运好坏。《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诸媒接踵,问其甲子,皆谓不合。

甲卒

jiǎzú

披甲的士卒。泛指士兵。《淮南子·览冥训》:“是故质壮轻足者,为甲卒。” 高诱注:“甲,鎧也。在车曰士,步曰卒。” 晋 潘岳《西征赋》:“超遂遁而奔狄,甲卒化为京观。”唐 杜甫《白帝城放船四十韵》:“甲卒身虽贵,书生道固殊。”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王莽在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从各地征发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并搜刮了大量军粮。”《资治通鉴 周纪四》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②执刑的役卒。宋 洪迈《夷坚丙志·九圣奇鬼》 :“甲卒以木驴、石砭、火印、木丸之属列廷下,吏具成案,律书盈几,呼军正案法。”

jiǎ

①岬角,突入海中的尖形陆地。多用于地名,如成山岬(在山东)。山旁倾薮薄,倒岬岫。《文选·左思·吴都赋》伸向水中的尖形陆地,通常由水浪淤积下来的砂粒或砾石所组成身体的突起部分。②两山之间。

jiǎ

①肩:背脊上部跟两胳膊接连的部分。《宋书·后废帝纪》:“尝以铁椎椎人阴破,左右人见之有敛眉者,(刘)昱大怒,令此人袒胛正立,以矛刺胛洞过。”②肩骨:肩胛上部左右两块三角形的扁平骨头。《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我(羌酋长)近者生裂羊胛卜之,视肉之文理何如则吉。

jiǎ

金属元素,符号K,原子序数19。银白色,质软,遇水猛烈反应而起火,平时保存在煤油中。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元素之 一。钾的化合物可 用作肥料,如碳酸钾、氯化钾、硝酸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