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 jì | ①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记忆。记取。记性。博闻强记。②把事物写下来:记录。记功。记者。③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记。日记。大事记。④符号,标识(zhì):印记。标记。记号。⑤古时的一种公文:奏记。笺记。⑥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记。⑦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记耳光。 |
记籍 | jìjí | ①计籍;簿书。《汉书·尹翁归传》:“翁归治东海明察,郡中吏民贤不肖,及姦邪罪名尽知之。县县各有记籍。”《宋史·文苑传三·姚铉》:“然狡胥之辈,非其所便,俟其罢官,悉藏记籍,害公蠹政,莫甚於此。”②指记于簿籍。清 陈仪《题朱奕韩小照》:“予识奕韩於图园先生真州署中,温温恂恂,随诸宾友后载笔记籍而已。”③籍。《六度集经·戒度无极章》:“怀俗记籍万亿之卷,身处天宫极天之寿,而闇於三尊,不闻佛经,吾不愿也。”晋 慧远《沙门袒服论》:“虽记籍未流兹土,其始似有闻焉。”清 魏源《家塾示儿耆诗之三》:“日月守记籍,朝朝司湢閽。”④登记在册。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太祖)察内外官,有一材一行可取者,密为记籍之,每一官缺,则披籍选用焉。”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清 唐甄《潜书·恤孤》:“苏州有育婴之堂,以收弃子。凡穷民之不得有其子者,则送之堂中……月给乳妇之食三百钱,乳妇之记籍者三百餘人。” |
记览 | jìlǎn | 记诵阅览。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唐 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宋 孔平仲《续世说·赏誉》:“郗纯子士美,少好学,善记览,父友颜真卿、萧颖士辈尝与之讨论经传,应对如流。” |
记念 | jìniàn | 挂念。思念、怀念。《三國演義 第二十七回》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後日記念。《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八》(李)孟坚亦为父被罪责降,怨望朝廷,记念所撰《小史》,对人扬说,故有是命。《儒林外史 第十六回》我家父病在床上,近來也略覺好些。多謝老爺記念。 |
记省 | jìshěng | ①记志省识。宋 刘攽《后汉书精要 序》:“若夫政化之要,礼刑之殊,材良节义之风,智勇名实之效,间见层出,悉使粲明,介善毛恶,咸可记省。”宋 张先《天仙子词》:“送青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明 金銮《新水令·晓发北河道中套曲》:“这搭儿须记省,谁拙也谁能,谁浊也谁清。”②回忆;记心。宋 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词》:“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宋 程洵《代赵大监答邵州徐知郡启》:“猥蒙记省,念夙知贤德之藴,奚待为世俗之书,披味以还,佩服不下。” |
记室 | jìshì | ①官名。 东汉 置,掌章表书记文檄。后世因之,或称记室督、记室参军等。《三国演义》琳字孔璋,素有才名;灵帝时为主簿,因谏何进不听,复遭董卓之乱,避难冀州,绍用为记室。《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王)安石素与韩绛、韩维及吕公著相友善,帝(宋神宗)在籓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维友王安石之说也。”②秘书的代称。许地山《缀网劳蛛》:“她现在已变主妇底地位为一个珠商底记室了。”清 孔尚任《桃花扇》:史公见是世谊,又见他被奸人所害,遂留在营内,以为记室。 |
记疏 | jìshū | 整理记录。《汉书 王莽传》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宋 苏轼《密州通判厅题名记》:“余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疏,輒输写腑臟,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而人或记疏以为怨咎,以此尤不可与深中而多数者处。” |
记诵 | jìsòng | 默记背诵。宋 王珪《诸科问经义奏状》:“将令士者悉以明‘六经’大法之归,固不专于记诵之功也。”元 揭傒斯《读书处铭》:“古者读书,学之一事。力行是务,记诵其次。”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清 王有光《吴下谚联·一寸光阴一寸金》:“自七八岁至二十岁,所读得之书,至老犹能记诵,此际光阴是赤金。” |
记问之学 | jìwènzhīxué |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冷眼观》第12回:“我不过记问之学,实在不是个里手。” |
记忆犹新 | jìyìyóuxīn | 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近义词:历历在目、时刻不忘、念兹在兹、言犹在耳、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宋·刘克庄《后村全集·跋章南举千藁》:“仆曩官健上,多识其士,友去之数十年,犹记忆如新相知;今屈指故交存者十无一二。” |
记游 | jìyóu | 在所游历的地方题诗文留念。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
记注官 | jìzhùguān | 随侍天子左右记录天子言行的官,即起居注官。史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金)朝奏屏人议事,记注官不避,自此始。清代由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任。《清史稿·礼志七》又高宗初年,文三品、武二品以上赐茶,馀惟记注官、外国使臣与焉。 |
记注院 | jìzhùyuàn | 官署名。金设此署,掌记述皇帝言行,修起居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二》戊戌,金以有司言,登闻院、记注院勿有所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