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顶端,最高点,尽头:登极(帝王即位)。登峰造极。②指地球的南北两端或电路、磁体的正负两端:极地(极圈以内的地区)。极圈。北极。阴极。③尽,达到顶点:极力。极目四望。物极必反。东晋 王羲之《兰亭序》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④最高的,最终的:极点。极限。极端。极致。⑤国际政治中指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和国家集团:多极化趋势。⑥准则:为民立极。⑦疲乏:人极马疲。⑧古同“”,急。⑨古同“”,杀或罚。⑩副词:表示最高程度:极其。极为(wéi)。11.穷尽,消失。宋 韩元吉《霜天晓角 题彩石蛾眉亭》:“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极本穷源

jíběnqióngyuán

谓彻底地推究本源。宋·朱熹《朱子语类》第95卷:“伊川言极本穷源之性,乃是对气质之性而言。”

极边

jíbiān

非常遥远的边境。唐 刘言史《赋蕃子牧马诗》:“磧浄山高见极边,孤峯引上一条烟。”唐高适《燕歌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五代 王仁裕《从蜀后主幸秦川上梓潼山诗》:“盛德安疲俗,仁风扇极边。”宋 叶适《安集两淮申省状》:“且当於边淮先募弓弩手,耕极边三十里之地。”鲁迅《而已集·文艺和革命》:“外国是革命军兴以前,就有被迫出国的卢梭,流放极边的珂罗连珂。”

极辨

jíbiàn

①分辨得很清楚;明辨。宋 叶适《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余每见朱公极辨於毫厘之微,尤激切而殷勤,未尝不为之叹息也。清 熙祚《日闻录 跋》末篇极辨佛氏之欺诞,博而能精,尤足徵学识。②非常明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其长恶弗悛者,必重置典宪,投之荒远,庶几咸知征创,守道向方,悉为皇极至正之归,以成圣明极辨之治。明 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方今天下,当五阳之会,处极辨之朝。

极陈

jíchén

尽力上言。《汉书·杜邺传》:“臣闻禽息忧国,碎首不恨;卞和献寳,刖足愿之。臣幸得奉直言之詔,无二者之危,敢不极陈!”《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而云“不敢极陈”,何得为忠谠哉?《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愿留五千兵,累表不报。即极陈南詔伺隙久,有十必死状。朝廷昏肆,不省也。”《明史·赵彦传》:“三年八月召代董儒为兵部尚书,极陈边将剋餉、役军、虚伍、占马诸弊,因条列综核事宜。”

极恶

jíè

又极逆。罪大恶极或十分恶劣。《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宋史·史浩传》:“浩奏:‘唐虞之世,四凶极恶,止於流窜,三考之法,不过黜陟,未尝有诛戮之科。’”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小仓山房诗》,诗中异端也……惟其不能割舍,夸多鬭靡,致使指摘交加,等诸极恶不堪之列,亦其自取。”

极恶穷凶

jíèqióngxiōng

指极端凶恶。《陈书 废帝纪》:“逆贼华皎,极恶穷凶,遂树立萧岿,谋危社稷。”参见“穷凶极恶”。

极而言之

jíéryánzhī

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指把话说到头。明 袁宏道《与仙人论性书》:“极而言之,亦是心形炼极所现之象。”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说这个话是极而言之,把问题讲透。”

极海

jíhǎi

至海。文选·扬雄《羽猎赋》:“外则正南极海,邪界虞渊。”李善注引尔雅:“极,至也。”唐 柳宗元《佩韦赋》:“登嵩丘而垂目兮,瞰中区之疆理。横万里而极海兮,頽风浩其四起。”明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

极谏

jíjiàn

尽力规劝。古多用于臣下对君主。《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桓公问置吏於管仲。管仲曰:‘……犯颜极諫,臣不如东郭牙 ,请立以为諫臣。’”刘向《说苑·善说》:“夫大臣重禄而不极諫,近臣畏罪而不敢言。”《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皇兴五年)九月壬戌,诏在位及民庶直言极谏,有利民益治,损政伤化,悉心以闻。唐 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明王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諫。”《清史稿·高宗纪一》:“戊辰,策试贡士,詔能深悉时政直言极諫者听。”《资治通鉴 汉纪九》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 对者百余人。

极乐世界

jílèshìjiè

佛教指阿弥陀佛所居住的世界,也叫西天。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以获得光明、清净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后形容最理想、美好的地方。《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教徒们努力修行,期望死后能升到极乐世界去。

极目

jímù

指满目;远望。极目四望。极目远望。极目天涯。唐 杜甫《野望》:“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及明,望其村,水已极目,大树或露梢而已,不复有人。”宋 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词》:“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极目迥望

极目远眺

极目远望

jímùjiǒngwàng

jímùyuǎntiào

jímùyuǎnwàng

极:尽;眺:望。迥:远。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登上天都峰,极目远望,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陆文夫《吃喝之外》:“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有青山隐现。”

极深研几

极深研幾

jíshēnyánjī

研:研究,审查;几:细微。指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周易 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明 瞿祐《剪灯新话 修文舍人传》作为文章,将及千余篇,皆极深研幾,尽意而为之者。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附录沪报<制造说>》必使天下有志之士皆殚思竭精、极深研几,以从事于制造而后可。

极思

jísī

谓竭尽心思;缜密思考。《汉书 王莽传》“勤身极思,忧劳未绥。”扬雄《剧秦美新》:“敢竭肝胆,写腹心,作剧秦美新一篇,虽未究万分之一,亦臣之极思也。”唐 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神道碑铭》:“久淹於外,歷守大藩,所至极思,必悉利病。”宋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水北胡氏园》:“其间林木薈蔚,烟云掩映,高楼曲榭,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图。”

极天

jítiān

①至天;达于天。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②指天之极远处;远处。③满天,到处。

极天际地

jítiānjìdì

形容十分高大。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8回:“颂魏公曹操功德‘极天际地,伊周莫及,宜进爵为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司马氏功德弥隆,极天际地,可即皇帝正位,以绍魏统。

极位

jíwèi

①最高位置。指最高官位。蔡邕《文烈侯杨公碑》:“人臣之极位,兼而有之。”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太尉杨彪,歷二司,享国极位。”《宋书 本纪武帝上》且桓玄虽以雄豪见推,而一朝便有极位,晋氏四方牧守及在朝大臣,尽心伏事,臣主之分定矣。唐 白居易《论王锷欲除官事宜状》:“臣伏以宰相者,人臣极位,天下具瞻,非有清望大功,不合轻授。”②最高位置。指皇位。《宋书·武帝纪上》:“高祖以为(温)玄未据极位,且会稽遥远,事济为难,俟其篡逆事著,徐于京口图之。”③最高位置。指皇后位。《前书平话卷下》:“羣臣有诗贺帝曰:‘忠臣扶立千门圣,家天下已回春。日正端门登极位,万国来朝有道君。’”《后汉书·皇后纪上·贾贵人》:“帝既为太后所养,专以马氏为外家,故贵人不登极位,贾氏亲族无受宠荣者。”

极武

jíwǔ

谓滥用武力。《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晋 潘岳《西征赋》:“志勤远以极武,良无要於后福。”《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兵不极武,而二寇俱灭;师不违律,而遐方以宁。南朝梁 僧祐《弘明集·正诬论》:“服则柔而抚之,不苟婬刑极武。”

极刑

jíxíng

①死刑。处以极刑。清·方苞《狱中杂记》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②古时也指宫刑。《汉书 司马迁传》“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极言

jíyán

①竭力陈说。极言无隐。《礼记·礼运》:“言偃復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宋 周密《齐东野语·张魏公三战本末略》:“吴玠、郭浩 极言虏锋方鋭,且当各守其地,掎角相援,待其弊乃可乘。”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 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朝臣白居易等群起反对,极言宦官不得作兵马统帅。”②谓直言规劝。《吕氏春秋·先识》:“臣闻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后汉书·明帝纪》:“羣司勉修职事,极言无讳。”《晋书 王羲之传》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宋 王安石《张君墓志铭》:“往往能极言之无所忌。”清 吴伟业《临江参军诗》:“君拜极言疏,夜半片纸出。”③指直言规劝的言辞。《吕氏春秋·直谏》:“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④谓夸大其辞。《太平广记卷四三六》引 唐 李隐《潇湘录·于远》:“老母怒曰:‘君若留此马,必有祸发。’远因亦怒老母之极言。”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近代者》:“松,丞相奇章公表甥,然公不荐。因襄阳大水,﹝松﹞遂为大水辨,极言诽谤。”急忙告诉。《新五代史·杂传·郑珏》:“明宗幸汴州,六军家属自洛迁汴,而明宗又欲幸鄴都,军士愁怨…… 赵凤极言於安重诲,重诲惊惧,入见明宗切諫,乃詔罢其行。”

极意

jíyì

①尽意;尽心。《史记·乐书》:“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 唐 元稹《乐府古题 序》:“刘李 二子方将极意於斯文,因为粗明古今歌诗同异之音焉。”明 唐顺之《盛孺人墓志铭》:“孺人既以童而妇,婉婉自属於其姑钱孺人,姑亦极意拊育之如其女。”清 龚炜《巢林笔谈·学画患太似》:“麓臺先生以画妙天下,一时受业者多极意临摹,惟恐不似。”②犹恣意。三国魏 嵇康《家诫》:“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晋书·宣帝记》:“昔赵高极意,秦是以亡;吕霍早断,祚永延。”

极治

jízhì

指政治修明,社会升平。宋 王安石《上相府书》某闻古者极治之时,君臣尽道以业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预其泽者,为之焦然耻而忧之。金 王若虚《送彭正升之任冀州序》盖其量诚宏,而其德诚厚,此其能共成一代之极治者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宋孝宗赵昚)诏:永惟古先极治之朝,置鼓以延敢谏,立木以求谤言,故下情不塞于上闻,而治功所由兴起也,朕甚慕之。明 张居正《陈六事疏》自古虽极治之时,不能无夷狄盗贼之患,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虽则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

极重

jízhòng

①谓重诛罚。极,通“殛”。《庄子·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脣鼓舌,擅生是非……子之罪大极重。”郭庆藩集释引俞樾曰:“极当作殛。《尔雅·释言》:‘殛,诛也。’言罪大而诛重也。极殛古字通。”②非常严重;很重。《百喻经·二字分财喻》:“昔摩罗国有一刹利,得病极重,必知定死。”《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那朝,清议极重。”③非常繁重。明 海瑞《均徭禀帖》:“在今日,均徭里役,是极重差使。”

极尊

jízūn

至尊的人。指父母。《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 唐 孔颖达疏:“父母尊之极,兄弟亲之甚;缘其施孝於极尊,乃能施友於甚亲。言善事父母者必友於兄弟。”②地位尊宠极限。《晋纪总论》大极其尊,小录其耍,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

①层次:石级。拾级而上。②等次:级别。级差(chā)。③学校里学生所在学年的分段:年级。级任。④古代指战时或用刑斩下的人头:首级。⑤量词,用于台阶、楼梯:从一楼到三楼有四十多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