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 | hún I. | 糊涂;不明事理。II.参见hùn。 |
混水摸鱼 | húnshuǐmōyú | 比喻趁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不正当的利益。《三十六计 第二十计》“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混水摸鱼”。 现代·茅盾《蚀·动摇》:“他又觉得南乡农民的办法,也不无可取之处,只要加以变化,自己就可混水摸鱼,择肥而噬。”现代·老舍《四世同堂》:“其余那些人,有的是浑水摸鱼,乘机会弄个资格。” |
混一/混壹 | hùnyī | 齐同;统一。《颜氏家训·终制》今虽混一,家道馨穷,何由办此奉营资费? |
馄 | hún | 馄饨húntun:一种煮熟连汤吃的食品,用薄面片包上馅做成(“饨”读轻声)。 |
混 | hùn I. | ①搀杂在一起:混杂。混和。混同。混淆。混为一谈。②乱,胡乱:混乱。混世魔王。③蒙,充:蒙混。混充。混进。鱼目混珠。④苟且度过:胡混。混事。II.hún同“浑”。 |
混沌 | hùndùn | 也写作 |
混沌不分 | hùndùnbùfēn | 沌:亦作“浑沌”,古代寓言中的中央帝名。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后常用以表示愚昧无知。《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窃,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 |
混而为一 | hùnérwéiyī | 《道德经》第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用“混而为一”来描述混沌下的物质存在状态,在混沌状态下的空间内,物质以“尘”的基本状态存在。所谓的“尘”无形无状,无阴无阳,视之无区别,触之无区别,听之无声音,故为“混沌”也。对于这种“混而为一”状态,既无法准确提问,也无法明确回答,回答了也无法验证,故而“不可致诘”。如果非要致诘,非要刨根问底,那么即使老子能说得清楚,也拿不出实质物证。 |
混混 | hùnhùn | 同“滚滚”。①水奔流不绝貌。《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晋书·傅咸传》:“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宋 范成大《四月十日出郊 诗》:“涨江混混无声緑,熟麦骚骚有意黄。”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泉混混平吐,清冽鑑人眉宇。”②用以形容连续不断。汉 扬雄《法言·问道》:“道若涂,若川,车航混混,不舍昼夜。”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裴僕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③指无分别、不分明貌。《史记 太史公自序》乃合大道,混混冥冥。清 刘大櫆《吴君墓志铭》:“天混混而无言兮,孰知其以也。” |
混混沌沌 | hùnhùndùndùn | ①迷糊不清醒貌。模糊一片,不分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罗荣统)仍然是不知稼穡艰难,混混沌沌的过日子。”《老残游记第七回》:“揭起门帘来,只见天地一色,那雪下的混混沌沌价白,觉得照的眼睛发胀似的。”②亦作“混混庉庉”。象声词。形容波浪声。文选·枚乘《七发》:“混混庉庉,声如雷鼓。”唐 李善注:“混混沌沌,波浪之声也。” |
混芒/混茫 | hùnmáng | ①混沌蒙昧。指上古人类未开化的状态。《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成玄英疏:“其时淳风未散,故处在混沌芒昧之中。”晋 葛洪《抱朴子·任命》:“盖闻灵机冥缅,混芒眇眛。”②指混沌未分状。唐 李白《大鹏赋》:“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③指广大无边的境界。 唐 杜甫《滟滪堆诗》:“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宋 朱熹《马上举韩退之话口占》:“昨日风烟接混芒,今朝紫翠插青苍。”明 李东阳《南行稿 序》:“连山大江,境象开豁,廓然若小宇宙而游混茫者,信天下之大观也。” 清 魏源《国朝古文类钞 叙》:“生其间者,其气昌明,其声宫喤,其见闻瑰軼而混芒。”④混杂不清;模糊。清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列国小学不明,声音混茫,各操其方,微孔子之雅言,古韵其亡乎!”叶圣陶《城中·微波》:“群山已没入乳白色的雾气,湖面盖着混茫的青烟。” |
混名 | hùnmíng | 同义词:花名,诨名,外号,绰号。俗名。《水浒传第四九回》解珍道:“虽然别人叫小人们这等混名,实不曾陷害良善。” |
混冥 | hùnmíng | 指人心中。无分无迹,无始无终。亦作“混溟 ”。谓原始蒙昧的状态。广大幽深之境。《庄子·天地》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溟。 |
混吣 | hùnqìn | 犹胡说。吣,猫狗呕吐。《红楼梦 第六一回》:“你少满嘴里混吣!你妈才下蛋呢!” 《红楼梦 第七回》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吣,……” |
混然一体 | húnrányītǐ | 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这幅山水画气势雄壮,结构紧凑,浑然一体。《二程遗书》卷二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近义词: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
混世 | hùnshì | 不求功名的状态。唐 李白《行路难 其三》:“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
混世魔王 | hùnshìmówáng | 比喻扰乱世界、给人们带来严重灾难的人。曹操决不是一个以残破天下为乐的混世魔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近义词:纨绔子弟。 |
混同 | hùntóng | ①将本质上不同的人或事物同等看待。②统一。天地混同。《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将欲包举六合,混同文轨。 |
混沌魍魉 | hùndùnwǎngliǎng | 糊涂鬼。詈词。《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妇人道:‘混沌魍魉,他来调戏我,倒不喫别人笑。’” |
混为一谈 | hùnwéiyītán |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混:混杂。亦“并为一谈”。唐·韩愈《平淮西碑》:“万口和附,并为一谈。”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中国 人将办事和做戏太混为一谈。” |
混淆黑白 | hùnxiáohēibái | 故意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制造混乱。指故意制造混乱,使人辨别不清。同“颠倒黑白”。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传》:“白黑溷淆,清浊同源。”章炳麟《致梁启超书》盖党史见纷争,混淆黑白,虽稍与立异者,犹不可保,况素非其类邪? |
混淆是非 | hùnxiáoshìfēi | 混淆:使界限不清。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清·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巴金《一封信》他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结帮营私,横行霸道。 |
混淆视听 | hùnxiáoshìtīng | 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三国志·袁尚传》裴松之注:“如此之类,正足以诬罔视听,贻误后生矣。” |
混一 混壹 | hùnyī | 亦作“混壹”。齐同;统一。《战国策·楚策一》:“夫以一诈伪反复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汉书·翟方进传》:“同律度量,混壹风俗。”《晋书·谢安传》:“安方欲混一文轨,上疏求自北征。”《资治通鉴 魏纪四》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函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晋武平吴,所仗者张、杜二三臣而已,若从朝众之言,岂有混一之功!(北魏孝文)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举人轻视史学,今之论史者,独取汉、唐混一之事,以三国、六朝、五代为非盛世而耻谈之。明 罗贯中《风云会第三折》天下虽未混一,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十二日》:“义人至今推混壹全国之功,必曰喀君 。” |
混浊 | hùnzhuó | ①谓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明澈。②比喻社会环境的阴暗、肮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六》闺门混浊,父子喧争。三国魏 桓范《荐管宁表》:"于混浊之中,履洁清之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帝(宋孝宗)曰:“勿浑浑而浊,勿察察而明,即此理也。” |
混帐行子 | hùnzhànghángzǐ | 谓人言行无理无耻。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