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àn

①洗:浣衣。浣纱。浣雪。浣濯。参见“浣女”。《资治通鉴 晋纪七》左右欲浣(晋惠)帝衣,帝曰:嵇(绍)侍中血,勿浣也!”宋 苏洵《辨奸论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②中国唐代定制,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每月分为上、中、下浣,后借作上旬、中旬、下旬的别称。《红楼梦 第23回》: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

浣涤

 

      

huàndí

亦作“澣涤”。洗涤。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帬厕牏,身自浣涤。”清 刘大櫆《胡孝子传》:“至夜必归,归则取母中裙秽污,自浣涤之。”《解人颐》钱德苍序:诵其歌咏,深可感发人心,浣涤尘臆;观其诙谐,真可抚掌捧腹,悦性怡情。

浣葛

huàn’gě

《诗经·周南·葛覃》原意是指新妇浣净葛衣后回娘家,象征着勤劳和家庭生活的美好。《红楼梦》中,“浣葛”被用来象征元春的“后妃之德”。贾元春回家省亲时,贾府建造了一座省亲别墅,即大观园。贾元春在题词命匾时,特意将“杏帘在望”赐名“浣葛山庄”,借以歌颂“后妃之德”。

浣女

huànnǚ

洗衣服的女子。唐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浣纱

huànshā

浣:洗涤。纱:一种布料,也代指衣服。就是洗衣服。也代指西施。《全唐诗》:“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因西施浣纱浦阳江得名,后用作词牌名--浣溪沙。唐 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唐 王维《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四大美女民谣:“西施浣纱鱼沉水,昭君出塞雁落沙,貂蝉拜月致月隐,贵妃醉酒羞落花。

浣衣

huànyī

亦作“澣衣”。①洗衣。唐 冯贽《云仙杂记·萱草浣衣》:“郑源令婢萱草浣衣,萱草辄云:‘郎君尘土太多,令人手皮俱脱。’” 明 冯梦龙《智囊补·察智·高湝》:“有妇人临汾水浣衣。” 清 程麟《此中人语·吴某》:“忽见隔河有一妇,临流浣衣,状类己妻。”②谓多次洗过的衣服。指旧衣。亦指穿旧衣。《礼记·礼器》:“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澣衣濯冠以朝。” 郑玄注:“澣衣濯冠,俭不务新。” 宋 孔平仲《续世说·容止》:“武帝虽衣浣衣,而左右衣必须洁。”《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八》昔元帝罢服官,成帝御浣衣,哀帝去乐府,然而侈费不息,至于衰乱者,百姓从行不从言也。


浣濯


澣濯

huànzhuó

①洗涤。《太平御览卷八八五》引《桓谭新论》:“吕仲子婢死,有女四岁,数来为沐头浣濯。” 唐 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王恭勤备至,浣濯必亲。”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结茧》:“若嘉湖产丝成衣,即入水浣濯百余度,其质尚存。”明 边贡《重赠吴国宾》:“休把客衣轻浣濯,此中犹有帝京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醒世文》:“遍体泥污难浣濯,受多风寒便生瘟。”②指洗过多次的衣服;旧衣。《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性俭素,常服浣濯之衣,鞍勒铁木而已。《资治通鉴 梁纪一》上(梁武帝萧衍)身服浣濯之衣,常膳唯以菜蔬。《资治通鉴 随纪四》(隋文帝)后宫皆服浣濯之衣。《新唐书·食货志二》:“是时,因德宗府库之积,颇约费用,天子身服澣濯。”《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帝(宋太祖赵匡胤)躬履俭约,常衣浣濯之衣,乘舆服用,皆尚质素,寝殿设青布缘苇帘,宫闱帟幕,无文采之饰。《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帝(赵光义)性节俭,退朝,常着华阳巾,布褐、条,内服为絁绢,咸累经浣濯,乘舆给用之物,无所增益焉。③洗雪、清除(耻辱、过恶等)。《后汉书·第五伦传》:“三辅论议者,至云以贵戚废锢,当复以贵戚浣濯之,犹解酲当以酒也。”清 欧阳巨源《官场现形记 序》:“而现在之耻,则未有不思浣濯之以涤其污,弥缝之以泯其迹者。”

huàn

鱼类。即草鱼。鲩鲲huàn kūn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