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ǎn

①慢,与“”相对:缓步。缓行(xíng)。缓慢。迟缓。②延迟:缓刑。缓办。缓役。缓征。刻不容缓。③放松,松弛;宽松:缓和。缓冲。缓解(jiě)。和缓。《汉乐府 民歌 古歌》:“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衣带渐宽人消瘦。)④苏醒,恢复:缓气。缓醒。⑤庄子·田子方》:“缓佩玦者,事至而断。”成玄英疏:“缓者,五色絛绳,穿玉玦以饰佩也。”

缓兵之计

huǎnbīngzhījì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后据此总结出成语“缓兵之计”。 清·刘鹗《老残游记》:“许大决意要杀陶三,监生恐闹出事来,原为缓兵之计。”现代·邙山野人《说不尽的南北朝》下:“王伟更献策说,至少应该做出求和的样子以为缓兵之计,再利用和谈的机会将东府存粮运入石头城,然后休士息马,养精蓄锐,待守军懈怠之时便可一举攻克!”

缓步

huǎnbù

慢步,步伐舒徐。他缓步穿过一条田间小路。宋 韩缜《凤箫吟 芳草词》:“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

缓步代车

huǎnbùdàichē

缓:舒缓不急切。慢步行走以代乘车。唐·魏徴《隋书·刘炫传自赞》:“玩文史以恰神,阅鱼鸟以散虑,观省野物,登临园沼,缓步代车,无事为责。”

缓不济急

huǎnbùjìjí

缓:慢,济:救助。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正愁缓不济急,恰好有现任杭州织造的富周三爷,是门生的大舅子,他有托门生带京一万银子。”

缓带

huǎndài

①宽束衣带。形容悠闲自在,从容不迫。《穀梁传·文公十八年》:“姪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缓带。”杨士勋疏:“缓带者,优游之称也。”《汉书·匈奴传赞》:“使边城守境之民父兄缓带,稚子咽哺。”《晋书·羊祜传》:“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宋 王安石《次韵酬子玉同年》:“塞垣高垒深沟地,幕府轻裘缓带时。” ②犹解带。《后汉书·鲍昱传》:“初,德 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 《聊斋志异 双灯》顷之,缓带交偎,口脂浓射,真不数汉家温柔乡也。

缓歌慢舞

缓歌縵舞

huǎn‘gē‘mànwǔ

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唐 白居易《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宋 李纲《荔枝词集句》:“沉香亭北倚栏干,缓歌縵舞凝丝竹。”

缓急

huǎnjí

①"缓"指松弛,"急"指紧迫。偏义复词,又称反义复词,义从"急"。缓急:舒缓与紧急。指需要相助的事。缓急人皆有之。《史记·游侠列传序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汉书·食货志下》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缓急或可救助。②指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盖此缓急,主在'急'字,非或缓或急之谓。《史记 孝文本纪》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宋 苏舜钦《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设国有缓急,则审处变故,推择门下士以属任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帝(宋孝宗)曰:“朕不敢妄取,所以有此,待缓急之用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一》(金主完颜永济)叹曰:“天下之广,缓急无可使者,朕安得不忧!”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八卷》此人与我素昧平生,而骤以缓急相委,乃深知我者。

缓急轻重

huǎnjíqīngzhòng

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清·顾炎武《日知录》第七卷:“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分别缓急轻重,争取男女老幼和游民分子一律参加生产。

缓急相助

缓急相济

huǎnjíxiāngzhù

huǎnjíxiāngjì

和缓;急:危急。无论在平时还是在危急时刻都要互相帮助。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五回:“朋友本来有通财方义,何况我们世交,这缓急相济,理是平常的事了。”

缓颊

huǎnjiá

婉言劝解或代人讲情。《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汉王)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汉书·高帝纪上》引此文,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缓颊,徐言引譬喻也。”后用以称婉言劝解或代人讲情。《聊斋志异 西湖主》(陈)生哀求缓颊,女曰:”公主不言杀,亦不言放。我辈下人,何敢屑屑渎告?“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司训》:“学使欲逐之,某又求当道者为之缓颊”。《聊斋志异 狂生》生侍其狎,凡有小讼求直者,辄受薄贿为之缓颊。《聊斋志异 陈锡九》锡九不得已,诣郡为之缓颊。

缓颊转圆

huǎnjiázhuǎnyuán

婉言劝解或代人讲情。

缓辔

huǎnpèi

谓放松缰绳,骑马缓行。《三国演义 第九回》车已去远,(吕)布缓辔于土冈之上,眼望车尘,叹惜痛恨。《聊斋志异 三生》主人骑,必覆障泥,缓辔徐徐,犹不甚苦。

缓死

huǎnsǐ

①谓宽赦死罪。《易·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孔颖达疏:“故君子以议其过失之狱,缓捨当死之刑也。”《晋书 孝武帝纪》思所以议狱缓死,赦过宥罪,庶因大变,与之更始。宋 苏轼《获鬼章二十韵》:“缓死恩殊厚,求生尾屡摇。”②延长寿命。《新唐书·柳浑传》:“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

缓师

huǎnshī

延迟出兵。《左传·文公七年》:“既不受矣,而復缓师,秦将生心。”《后汉书 袁绍传》南幸于急战,北利在缓师。《宋史·太祖纪三》:“江南主贡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乞缓师。”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五·徐铉》:“南唐以徐鉉使北,请缓师。”

缓心

huǎnxīn

①性情缓慢。《韩非子·亡徵》:“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陈奇猷集释:“心缓即缓心,谓行事迟迟也。”②舒缓其心情。《后汉书·袁谭传》:“愿将军缓心抑怒,终省愚辞。”

缓刑

huǎnxíng

法律名词,即受刑之宣告后,依据特定情形,在一定时期内暂缓执行。减轻刑罚。《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冬十月,陆逊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夫议狱缓刑,皇王之所垂范,胜残去杀,仁人之所用心。

缓爰

huǎnyuán

平定。缓慢、舒缓的氛围或状态。《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缓爰九域,莫不率俾,功高于伊、周,而赏卑于齐、晋,朕甚恧焉。

huǎn

①(眼睛)鼓出:“尔其文章,目、锐头、皤腹。” ②明亮:“彼牵牛,不以服箱。”《礼记·檀弓 曾子易箦》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③浑圆:“有其实。”④参见“睍睆xiànhuǎn”。

睆睆

huǎnhuǎn

①视貌。一说穷视貌。又说眠目貌。《庄子·天地》:“内支盈於柴栅,外重纆缴,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成玄英疏:“睆睆,视貌。”陆德明释文:“李云:‘穷视貌。’一云眠目貌。”②浑圆貌。唐 刘师服 侯喜《石鼎联句》:“睆睆无刃迹,团团类天成。”③鸟鸣声。 舒頔《折桂令·寿张德中时三月三日》曲:“且莫说莺儿睆睆,试听他燕子喃喃。” 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宾山刘邦彦 《西湖诗》云:‘辛夷坞口春将老,踯躅池边雨弄晴。尽日无人过湖去,黄鸝睆睆不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