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 hào I. | ①喜爱,与“恶”(wù)相对:好奇。好色。好尚(爱好和崇尚)。好高骛远(亦作“好高务远”)。好逸恶劳。《论语·里仁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常常,容易(发生事情):刚学会骑车的人好摔跤。《晋书 王羲之传》:“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II.参见 hǎo。 |
好辩 | hàobiàn | 亦作“好辨”。谓喜欢与人辩论。《孟子·滕文公下》: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已落重收》:“顾非熊,况之子,滑稽好辩,陵轢气焰子弟,为众所怒。” 宋 曾巩《序越州鉴湖图》:“此好辨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 明 方孝孺《答郑仲辩之二》:“每见流於异端者,輒与之辩,非好辩也。” |
好吃懒做 | hàochīlǎnzuò | 指贪于吃喝,懒于做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样好吃懒做的淫妇,睡到这等日高才起来。《金瓶梅》第七回:为女妇人家,好吃懒做,嘴大舌长,招是惹非;不打他,打狗不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不会过,只一味好吃懒做。 |
好大喜功 | hàodàxǐgōng | 比喻一切脱离实际,一心只想做大事、贪大求功的浮夸作风。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成语"好大喜功"就提取于此。宋·朱熹《郑公艺圃折衷》:“秦始皇、 汉武帝、唐太宗欲无夷狄,是皆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过。”明·梁辰鱼《浣纱记·第六出》:“离间其左右,既侈其好大喜功之念,又发其殴贤用佞之心。”郭沫若《屈原》第二幕:你在人前夸大嘴,说我怎样的好大喜功。 |
好戴高帽 | hàodàigāomào | 比喻喜欢别人吹捧,喜欢听奉承讨好的话语。他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好戴高帽。《北史·熊安生传》:“宗道晖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将初临,辄服以谒见。” |
好丹非素 | hàodānfēisù | 爱好红色,反对白色。比喻对事物有偏见。南朝梁 江淹《杂体》诗序:“至于代之诸贤,各滞所迷,莫不论甘则忌辛,好丹则非素。”《民国演义》第一百回:岂容以好丹非素之微,贻破斧缺戕之痛。 |
好德 | hàodé | ①中国传统五福临门,五福中的第四福。“好德”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五福”:“长寿、富贵、安乐、好德、子孙众多”②崇尚道德。宋 苏轼《三槐堂铭》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③喜欢美德。《论语·子罕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好恶不愆 | hàoèbùqiān | 对谁好谁坏,谁是谁非都能明确地分辨出来,不会出现差错。《左传·昭公十五年》:“好恶不愆,民知所适。” |
好恶不同 | hàowùbùtóng | 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汉书·袁帝纪》:“公卿大夫,好恶不同。”反义:好恶同之。 |
好高骛远 | hàogāowùyuǎn | 好:喜欢;骛:追求,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多用于形容人不切实际而自命不凡。元·脱脱《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好高骛远”。作家·秦牧《画蛋·练功》:“但是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作家·金松岑《孽海花》二五回:“珏斋尤其生就一付绝顶聪明的头脑,带些好高骛远的性情。” |
好古 | hàogǔ | 喜爱古代的事物。《晋书 景帝纪》仲尼有云:‘予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好酒贪杯 | hàojiǔtānbēi | 指喜欢喝酒。沙汀《酒后》:“保长王大廷只有一宗缺点:有点好酒贪杯。一喝醉了又会变得十足脓包,失掉了他那分坚韧的好性格。” |
好名 | hàomíng | 爱好名誉;追求虚名。《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庄子·人间世》:“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紂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怨誚滋生,赧然而退,终为内史所迫:此好名之辱也。” 明 王守仁《传习录 卷上》:“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清 李渔《慎鸾交·贿蔑》:“那些好名的妓女,箇箇都来嘱託,要我去攛掇文人,把他定做榜首。” |
好谋善断 | hàomóushànduàn | 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晋 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 |
好奇 | hàoqí | 泛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充满新鲜感。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很多发明创新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时在客观上给人类带来了技术的进步。 |
好奇尚异 | hàoqíshàngyì | 好:喜欢。尚:注重,喜爱。喜欢和注重奇怪特别的事物。 |
好骑者堕 | hàoqízhěduò | 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从马上摔下来。比喻善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汉 袁康《越绝书 外传记吴王占梦》:“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 |
好色 | hàosè I. | 贪爱女色。好色之徒。《论语·子罕篇》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万章上》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史记·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II.hǎosè美丽的容颜;绚丽的色彩。《礼记·大学》如恶恶臭wùèxiù,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庄子·至乐》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 |
好色之徒 | hàosèzhītú | 好:喜欢;色:情欲;徒:人(多指坏人)。贪爱女色;玩弄女性的人。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清 张南庄《何典》第八回:无知骨子里是个好色之徒,怎敖得住!家里不能做手脚,便在外面寻花问柳。 |
好善 | hàoshàn | ①犹好尚。《周礼·夏官·合方氏》:“除其怨恶,同其好善。”郑玄注:“所好所善,谓风俗所高尚。”②乐于为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子西长而好善。” 《孟子·告子下》“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乐正子)为人也好善。”《孟子·尽心上》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且説耿婆心好善,早间唸佛夜看经。” 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舍缘豆》:“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青黄豆数升,宣佛号而拈之。”③谓乐闻善言。《孟子·告子下》:“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 |
好善恶恶 好善嫉恶 | hǎoshànwùè hàoshànjíè | 崇尚美善,憎恨丑恶。《说岳全传》第七三回:“好善恶恶,人人如此。”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好善嫉恶,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旧唐书·李晟传》尤恶下为朋党相构,好善嫉恶,出于天性。 |
好善乐施 | hàoshànlèshī | 指喜欢做善事,乐意施舍。 |
好尚 | hàoshàng | 爱好和崇尚。趋时好尚。三国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人各有好尚。”《资治通鉴 魏纪一》诸葛亮与尚书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义相取。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篤。”《隋书·儒林传序》:“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宋 叶适《始论二》:“盖一代之好尚既如此矣,岂能尽天下之虑乎!”清 黄景仁《灵壁磬石歌》:“后人好尚乃大异,用作拱玩搜岩岑。”叶圣陶《倪焕之十八》:“大概是生理影响心理吧,佩璋的好尚,气度,性情,思想等等也正在那里变更,朝着与从前相反的方向!” |
好生之德 | hàoshēngzhīdé | 好生:爱惜生灵。指有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赵家奶奶平常烧香拜佛,信奉好生之德,只要看见邻家杀鸡,也会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尚书 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
好事之徒 | hàoshìzhītú | 好:喜欢;事:生事,多事。指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孔丛子 答问》:“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鲁迅《伪自由书 后记》可是中国真也还有好事之徒,竟有人不怕中暑的跑到真茹的“望岁小农居”这洋楼底下去请教他了。 |
好田 | hàotián | 喜好狩猎。《礼记·郊特牲》:“好田好女者,亡其国。”《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齐庆封好田而耆酒。”《晋书 符坚载纪上》故文帝驰车,袁公止辔;孝武好田,相如献规。 |
好臀风 | hàotúnfēng | 是古籍(特别是野史)中对男同性恋的称呼。《笑林广记 寿板》有好男风者,夜深投宿饭店,适与一无须老翁同宿。暗中以为少童也,调之。此翁素有臀风,欣然乐就。 |
好外 | hàowài | ①喜欢亲近和任用外人。《管子·侈靡》:“疏戚而好外,企以仁而谋泄,贱寡而好大,此所以危。”尹知章 注:“言自疏己亲,好交外人。”《国语·鲁语下》:“吾闻之: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②宠幸嬖臣。《韩非子·内储说下》:“国君好内则太子危,好外则相室危。”③爱男色、男宠。 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士人·周解元淳朴》:“其后举丁丑进士,竟以好外,羸惫而殁。”④好虚荣。《笑林广记 精童》有好外者,往候一友。友知其性,呼曰:“唤精童具茶。”已而,献茶者乃一奇丑童子也。 |
好为人师 | hàowéirénshī | 好:喜欢;为:做,当。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喜欢以教育者自居。《孟子·离娄上》:“人之忌,在好为人师。” |
好为事端 | hàowéishìduān | 喜欢惹事生非。他好为事端,经常与同事不合。《晋书·文明王皇后传》:“会见则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 |
好问决疑 | hàowènjuéyí | 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
好问则裕 | hàowènzéyù | 好:喜欢;裕:富裕。为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尚书·商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
好恶 | hàowù | 喜好和厌恶,指兴趣:好恶不同。偏好;喜好。不能从个人的好恶出发来评定文章的好坏。《礼记·王制》:“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庄子·德充符》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徐无鬼》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史记·管晏列传》(管仲)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汉书 王莽传》“愿下四辅公卿大夫议,以明好恶,视四方。”《晋书 武帝纪》方今世运垂平,将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使百姓蠲多幸之虑,笃终始之行,曲惠小仁,故无取焉。《晋纪总论》谨好恶以示之,审祸福以喻之,求明察以官之,尊慈爱以固之。晋 葛洪《抱朴子·擢才》:"且夫爱憎好恶,古今不钧,时移俗易,物同贾异。"《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富)弼知帝(宋神宗)锐于有为,对曰“人君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窥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其意。”宋 苏洵《辨奸论》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观人好恶,乃知人之本情,顺之则合,逆之则离。" |
好行小惠 | hàoxíngxiǎohuì | 指喜欢给人小恩小惠。《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
好学 | hàoxué | 专心追求学问的。只有最好学的学者才感兴趣的细节。爱好科学或爱好学习的。《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晋书 武帝纪》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 |
好学不倦 | hàoxuébùjuàn | 倦;厌倦。爱好学习;从不厌倦。好学不倦才能知识渊博。他是一个好学不倦的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
好学深思 | hàoxuéshēnsī | 喜欢学习,勤于思考。《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清·王鸣盛《〈屈原指掌〉序》质余洵所谓好学深思,多闻博物之君子矣。《聊斋志异·何仙》:“有乐陵李忭,乃好学深思之士,其相好友在座,出其文,代为之请。” |
好逸恶劳 | hàoyìwùláo | 喜欢安逸,讨厌劳动,用来形容人生活习性懒惰,贪图清闲安逸。《后汉书·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晋·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 ”《周书·苏绰传》:“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罪一劝百。”宋·陈敷《农书·稽功之谊篇第十》:“好逸恶劳者,常人之情,偷情苟简者,小人之病。”清 黄宗羲 《原君》:“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
好勇 | hàoyǒng | 好逞勇武。《左传·文公十二年》:“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南朝宋 傅亮《演慎论》:“文王小心,大雅咏其多福;仲田好勇,冯河貽其苦箴。”唐 孟浩然《送告八从军诗》:“好勇方过我,多才便起予。” |
好勇斗狠 | hàoyǒngdòuhěn | 爱逞威风,喜欢斗殴。形容人凶强好斗。《孟子·离娄下》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好游 | hàoyóu | ①喜好游乐。《淮南子·道应训》:“卢敖曰:‘敖幼而好游,至长不渝。’”②喜好游说,作说客。《孟子·尽心上》:“子好游乎?吾语子游。”朱熹集注:“游,游説也。” |
好整以暇 | hàozhěngyǐxiá | 整:有秩序,不乱。以:这里相当于“而”。暇:不急迫。形容既严整,又从容。也指事情虽多,仍旧从容不迫。《左传·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后因以“好整以暇”形容既严整有序而又从容不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