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àn

①表示悔恨失望,心中感到不满意:憾事,遗憾,引以为憾。《广雅》憾,恨也。《国语·鲁语下》无憾而后即安。《礼记·中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侍御史辛炳素憾(张)浚,亦论浚误国犯分。《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朱元璋曰:“六合破,滁不独存,唇齿也,可以小憾而弃大事乎?”②怨恨:私。“请君释于宋”。《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帝初不有憾,唯深德(元)丕等。

憾怨

hànyuàn

怨恨。北齐刘昼《新论·言苑》:“天无情於生死,则不可以情而憾怨。”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采薇翁》:“翁不时乘马出,遨游部伍之间,而军中悍将骄卒,辄首自堕地,不知其何因。因共疑翁,前进严饬之策,兵士已畏恶之,至此益相憾怨。”

hàn

①搬动:顿(搬动颠仆)。天动地。唐 韩愈《调张籍》:“蚍蜉大树,可笑不自量”。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②用言语打动人:“微言之”。

撼地摇天

hàndìyáotiān

撼:摇动。使天地都抖动起来。形容力气、本领和气魄极大。我没有撼地摇天的本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1回:“有分教,李逵施为撼地摇天手,来斗巴山跳涧虫。”

撼顿hàndùn

动摇。指动荡困顿。北周 庾信《枯树赋》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

撼树蚍蜉

hànshùpífú

撼:摇动。蚍蜉:大蚂蚁。想把大树摇动的大蚂蚁。比喻自不量力者。参见“蚍蜉撼树”。唐·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清 洪楝园《后南柯 伐檀》应变若机张,马策元驹,车抗螳螂,撼树蚍蜉,更分遣随营相向。

撼天震地

hàntiānzhèndì

撼:摇动;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水经注 河水》:“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hàn

字从手,从干,干亦声。“干”指“盾牌”。“手”与“干”联合起来表示“手持盾牌”。本义:自卫,保护。抵御。《周文 展禽论祀爰居》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后汉书 董卓列传》天子当与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杨当出扞外难,何事京师?《晋纪总论》古先哲王知其然也,是以捍其大患,御其大灾。《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杨)怀忠与转运使陈纬退军筰桥,背水列阵,寨于槠木桥南,以扞邛、蜀之路。《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朝议又遣刘琬统众驻平阳以扞北边。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往睢城岁剥日颓,人情惶惶,靡所恃以自扞。"②触碰,触犯。《史记·游侠列传序匹夫之侠)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

捍蔽

hànbì

犹屏藩。唐 吴兢《贞观政要·安边》:“置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水浒后传 第二三回》:“三镇为汴京捍蔽。若割以与之,则汴京势孤,无险可守。” 《资治通鉴 周纪五》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资治通鉴 汉纪一》愿大王资馀兵击常山,复赵王,请以赵为捍蔽!《资治通鉴 宋纪四》(王)慧龙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我以仁义为捍蔽,又何忧乎!”《资治通鉴 后唐纪五》王环曰:“江陵在中朝及吴、蜀之间,四战之地也,宜存之以为吾捍蔽。”马殷悦。

扞格不入

hàngébùrù

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郑玄注:“扞:坚不可入之貌。”

扞御

hàn

防御;抵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召穆公亦云。"汉 蔡邕《黄钺铭》:"始受旄钺金鼓之任,扞御三垂。"《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李嗣昭与李嗣源夜入汴军,斩将搴旗,敌人扞御不暇,自相惊扰。"《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金人攻汾州,知州张克戬毕力扞御,城破,犹巷战,不克,乃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门死者八人。

hàn

姓也。云:今河内有之。典籍《广韵》记载:“撖,姓也。”

hàn

①下巴颏kē:唐 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窦七校书》“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zī须”。《庄子·列御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石)虎悲怒弥甚,囚(石)宣于席库,以铁环穿其颔而锁之,取杀(石)韬刀箭舐其血,哀号震动宫殿。《聊斋志异 红玉》忽一丈夫吊诸其室,虬髯阔颔,曾与无素。《聊斋志异 查牙山洞》冷湿浸颔颊,知是血,不觉病,抑不敢呻。②点头:颔首。颔之而已。《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四》乃命缓布(吕)缚,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曹)操颔之。《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二》(司马)昱颔之曰:“君言是也。”《资治通鉴 梁纪一》上(梁武帝萧衍)颔之,乃遣所亲郑伯禽诣姑孰,以生金进(巴陵)王。宋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颔联

hànlián

律诗共八行,一个逗号为一句,前两句即首联,第三,四句即颔联,第五,六句即颈联,最后两句即尾联。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

颔首微笑

hànshǒuwēixiào

颔首:点头。表示允可,赞许。点头认可而露出笑容。

颔颐

hànyí

动动腮巴。谓点头以示默认、承诺。唐 李商隐《韩碑》:“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hàn

古同“颔”。《汉书 王莽传传》“莽为人侈口蹷。”

hàn

①里巷的门,又泛指门:“里对出。” 《聊斋志异 花姑子》方觅归途,见谷中隐有舍宇;喜诣之,则闬阂高壮,似是世家,重门尚未启也。②防备:“乃作水门……以寇偷。” ③乡里:“陈之,归乡。” 同闬。闬闳巍然。  ④墙垣:《文选·张衡·西京赋》闬庭诡异,门千户万。

闬闳

hànhóng

里巷门。住宅的大门;里巷。《左传 子产坏晋馆垣》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宋 邵博《闻见后录 卷十二》“以为高其閈闳,固其扃鐍,不如开门发箧而示之无有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果见阴云昼瞑,昏黑如䃜。回视旧居,无复闬闳。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既到门,见閈闳峻丽,阍人怒目张,终日不得通。” 清 袁枚《新齐谐·石崇老奴才》:“行良久,至一府,閈闳巍然。”

hàn

荷花的别称。有真、善、美、夸奖、赞许、吉庆、幸福、欢乐、姓等多种字义。

菡萏

hàndàn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又称莲花,古称水芙蓉、芙蕖。赤菡萏。唐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唐 皇甫松《采莲子》词:“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南唐 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宋 欧阳修《渔家傲 近日门前溪水涨》:“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聊斋志异 寒月芙蕖》推窗眺瞩,果见弥望青葱,间以菡萏。张友慈《七绝 徐州音乐厅》清涟夕映逼瑶池,落地菡萏绽舞姿。天籁佳音湖畔曲,孰知仙乐抑凡丝。

hàn I.

南通靖江等地元麦磨成的粯子。粯子粥。II.参见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