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漢 | hàn | ①天河:银汉。云汉。气冲霄汉。南朝梁·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骖鸾腾天。”《西游记第六十二回》只见这塔,真是峥嵘倚汉,突兀凌空。②成年男人:汉子。老汉。③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汉人(汉族人;指汉代的人)。④中国朝代名:汉代。汉隶(汉代的隶书。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 |
汉表 | hànbiǎo | 犹天表,天外。《水浒传第四回》嵯峨仿佛接天关,崒嵂参差侵汉表。 |
汉臣 | hànchén | 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史记·留侯世家》:“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唐 孔绍安《侍宴咏石榴》:“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处指张骞)唐 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诗》:“伏柱闻周史,乘槎有臣。”唐 杜牧《河湟诗》:“牧羊驱马虽戍服,白髮丹心尽汉臣。” |
汉貂 | hàndiāo | 即珥貂。文选·左思《咏史之二》:“金张 藉旧业,七叶珥汉貂。”李善注引董巴《舆服制》:“侍中、中常侍,冠武弁,貂尾为饰。”明 陆采《怀香记·赴辟登程》:“遵周制,珥貂,歷观形胜赴皇朝。”参见“珥貂”。 |
汉儿 | hàn’ér | ①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折杨柳歌辞》:“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明 陈沂《询刍录·子》:“自汉武帝征伐匈奴,二十餘年。马畜孕重堕殰罢极,闻兵莫不畏者,称之为汉儿。” 清 昭槤《啸亭杂录·阿里玛》:“阿曰:‘死则死耳,余满洲人,终不使儿见之,诛於门内可也。’”②犹言男子。宋 文莹《续湘山野录》:“陛下大謁之日,还作儿拜邪?女儿拜邪?”③指养子不阉的内侍。清 褚人穫《坚瓠三集·单于问家世词》:“苏东坡送子由使契丹诗末句云:‘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用唐李揆事也。绍兴中,曹功显勋使金国,好事者戏作小词,其后闋曰:‘单于若问君家世,説与教知,便是红窗迥底儿。’谓功显之父元宠 ,昔以此曲著名也。后大璫张去为之子安世,以閤门宣赞为副使,或改其语曰:‘便是中朝一儿。’盖京师人谓内侍养子不阉者为儿也。” |
汉高 | hàngāo | 即高祖刘邦。《晋书 元帝纪》汉高经大梁,美无忌之贤;齐师入鲁,修柳下惠之墓。晋 潘岳《西征赋》:“观夫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唐 张蕴古《大宝箴》:“巍巍荡荡,恢汉高大度。”元 马祖常《龙虎台应制诗》:“周穆故惭黄竹赋,汉高空奏大风歌。”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琵琶则如汉高用兵,胜败不一。” |
汉宫 | hàn’gōng | 汉朝宫殿。亦借指其他王朝的宫殿。南朝陈 后主《昭君怨诗》:“图形宫里,遥聘单于庭。”唐 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诗》:“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唐 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 韩翃《同题游仙观》:“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唐 李白《清平调 其二》:“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唐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渭水自縈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宋 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词》:“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明 陶望龄《沛县过高帝庙诗》:“魂魄来游长此地,汉宫秋色近如何?” |
汉关 | hànguān | 汉代的边关。亦泛指边关。唐 严武《军城早秋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雪满西山。”宋 陈与义《咏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
汉官威仪 | hànguānwēiyí | 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后常指汉族的统治制度。《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惟兹梨园子弟,犹存汉官威仪。 |
汉皇 | hànhuáng | ①汉朝皇帝。《晋书·皇甫谧传》:“医和显术於秦晋,仓公发祕於汉皇。”唐 李白《古风之四三》:“周穆八荒意,汉皇万乘尊。”②借指唐朝皇帝。唐 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指唐明皇李隆基) |
汉家 | hànjiā | ①汉朝。唐 李白《忆秦娥词》:“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②各个汉族王朝的统称。唐时诗人常用汉阴指唐。唐 高适《燕歌行并序》:“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③汉家,“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因汉朝的强盛,汉字、汉人、汉族、汉家、汉服均从汉朝这个强大的朝代称呼中化出来并延续至今。 |
汉江 | hànjiāng | 又称汉水,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明 边贡《重赠吴国宾》:“汉江明月照归人,万里秋风一叶身。” |
汉腊 | hànlà | 代祭祀名。各代名称不一,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改曰腊,故有此称。以戌日为腊,即农历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宋 陆游《无咎兄郡斋燕集有诗末章见及敬次元韵》:“微吟剧醉不知倦,坐閲腊逾周正。”明 夏完淳《寒泛赋》:“北首而怀腊,南冠而咏越吟。”明 夏完淳《即事三首》:“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陈去病《初夏越中杂诗之一》:“生无依腊,死亦采周薇。” |
汉人煮箦 | hànrénzhǔzé | 汉:汉中地区,在今陕西省。箦:席子,此指竹席子。汉中有个人把家里床上的竹席子当作竹笋来煮着吃。比喻仅靠肤浅的知识去生搬硬套而不认真学习真知的荒唐行为。 |
汉文 | hànwén | ①汉文帝刘恒的省称。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文中年,始举贤良。”唐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诗》:“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弔岂知?”清 洪昇《长生殿·定情》:“庶几贞观之年,刑措成风,不减文之世。”②汉语;字。南朝梁 僧祐《梵译经音义同异记》:“或善梵义而不了音,或明文而不晓梵意。”清 昭槤《啸亭杂录·钱文敏》:“钱某文优长,尚可宽贷。”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六》:“画着几方小图,大意是骂主张废文的人的。”③汉代的文章。清 胡广等《性理大全书·论文》:“韩文力量,不如汉文,汉文不如先秦、战国。”④剑名。《东观记·章帝纪》:“帝赐尚书剑各一,手署姓名:韩稜楚龙泉,郅寿蜀文。” |
汉武 | hànwǔ | 汉武帝刘彻的省称。晋 郭璞《游仙诗之六》:“燕昭无灵气,武非仙才。”唐 李白《大猎赋》:“虽秦皇与汉武兮,復何足以争雄?”毛泽东《沁园春 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鲁迅《坟·看镜有感》:“汉武通大宛、安息。” |
汉阴 | hànyīn | ①汉水南岸。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②县名。在陕西省南部。后置汉阴县。 |
汉乐府 | hànyuèfǔ | 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汉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
汉畤 | hànzhì | 时帝王祭天地五帝的地方。唐 崔颢《行经华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明 谷宏《行经华阴诗》:“秦关日落行人少, 畤天阴古殿空。” |
汉祚 | hànzuò | 指汉朝的皇位和国统。班固《东都赋》:“往者王莽作逆,祚中缺。”三国魏 锺会《檄蜀文》:“往者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於泯灭。”《晋书 宣帝纪》昔赵高极意,秦是以亡;吕霍早断,汉祚永延。晋 陆机《高祖功臣颂》:“文武四充,祚克广。”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唐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熯暵 | hàn I. | ①干燥,热:“其水阳熯不耗,阴霖不滥。”参见“旱熯/暵”。②烧,烘烤:“今熯薪燃釜,火猛则汤热。”《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今早金阿妈送我四个饼子还不曾动,放在橱柜里。何不将来熯热了,请他吃一杯茶?《笑林广记 吃糟饼》以吃酒对,友诘之:“酒热吃乎冷吃乎?”答曰:“是熯的。”友笑曰:“仍是糟饼。”II.rǎn恭敬:“我孔熯矣,式礼莫愆。” |
汗 | hàn I. | ①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汗水。汗流浃背。②出汗,使出汗:汗颜(因羞惭而出汗;泛指惭愧)。汗马功劳。汗牛充栋。II.hán可(kè)汗:见“可II.”。III. gān汉置馀汗县。在今江西省·余干县境。《旧唐书·地理志三》:“汉·馀干县属豫章郡,古所谓汗越也。”汗音干。 |
汗不敢出 | hànbùgǎnchū | 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鲁迅《文学和出汗》:“从评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
汗出浃背 汗出洽背 | hànchūjiābèi hànchūqiàbèi | 解释同“汗流浃背”。汉·刘向《续列女传·杨夫人》:“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汉书·王陵传》:“(周勃)汗出洽背,愧不能对。”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汗简 | hànjiǎn | ①以火炙竹简,简会出汗,所以称汗简,也称杀青,供书写所用。汉代刘向《别录》:"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②竹简。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竹片,亦借指著述。《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七》至于圣政嘉言,皇猷美事,群臣之忠邪善恶,庶务之沿革驰张,汗简无闻,国经曷纪!元代袁桷《偶述末章答继学》诗:"韦编旧学阴阳秘,汗简功深岁月修。"③借指史册、典籍。《旧五代史·晋书·赵在礼华温琪等传论》:"自温琪而下,皆服冕乘轩,苴茅焘土,垂名汗简,谅亦宜焉。" |
汗流浃背 汗流夹背 | hànliújiābèi | 原义是汗水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惭愧,现也形容流汗很多,衣服都湿透了。亦“流汗夹背”。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皇后纪》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清·俞万春《荡寇志》:“这句话分明青天打下霹雳,蔡京心有暗病,直吓得汗流浃背,魂不附体。”清·昭槤《啸亭杂录·阿文成相度》:“陪臣汗流夹背,出谓人曰:‘此诚宰相语。’” |
汗流浃肤 汗流浃体 | hànliújiāfū hànliújiātǐ | 汗流全身。形容极度惊惧。宋·洪迈《夷坚乙志·青童神君》:“[深父]梦若至诸天阁下……有人挤之,坠潭中,蹶然而寤,汗流浃肤。”宋·张师正《括异志·张龙图》:“张焘误食厌物,谢既再拜而悟,汗流浃体。”宋·王巩《随手杂录》梦觉,汗流浃体。 |
汗流浃踵 | hànliújiāzhǒng |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阿端)意计穷蹙,汗流浃踵。” |
汗流接踵 汗流至踵 | hànliújiēzhǒng hànliúzhìzhǒng |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氏子》:“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 |
汗流满面 | hànliúmǎnmiàn | 形容极度紧张或非常劳累。鲁迅《彷徨 伤逝》:“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
汗流洽背 | hànliúqiàbèi | 解释同“汗流浃背”。《旧唐书·昭宗纪》:“昭宗临轩自谕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节,称兵入朝,不由奏请,意在何也?’茂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对。”宋·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三:左右悉闻齐氏哀诉之声,惊起来视,即齐氏汗流洽背,精神恍然。 |
汗流洽衣 | hànliúqiàyī | 汗出甚多,湿透衣服。形容极其惶恐羞愧。明·张居正《答宗伯董浔阳》:“顷贤郎至,辱华翰奖借,烂然盈楮,不匡其所不及,而假其所不能。读之使人汗流洽衣也。” |
汗流至踵 | hànliúzhìzhǒng |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庄子·田子方》:“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
汗马功劳 | hànmǎgōngláo | 汗马:马累得出汗。原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后泛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成语“汗马之劳”最早见于此。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待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就是营、哨各官,也都是当时立过汗马功劳。” |
汗马之功 汗马之劳 | hànmǎzhīgōng hànmǎzhīláo | ①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②指用马运输的劳累。《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战国策·楚策一》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不费汗马之劳。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遂良出自草茅,无汗马之功,蒙先帝殊遇,以有今日。”清·孙枝蔚《甲申述忧》诗序:倘效玄宗幸金牛之道,岂无诸将立汗马之功。 |
汗漫 | hànmàn | ①漫无标准,浮泛不着边际。《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因以谓按其声病,可以为有司之责,舍是则汗漫而无所守。遂不复能易。《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且言诗赋声病易考,而策论汗漫难知,祖宗以来,莫之有改,得人常多。②水大渺茫无际的样子。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叁宋》:董羽字仲翔,毗陵人。善画鱼龙海水。其汹涌澜翻,咫尺汗漫。③仙人名,一云造物者。唐 李白《庐山谣》:“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
汗毛 | hànmáo | 指除头发、胡子外人体其余部分优质柔软的毛发。寒毛与汗毛。“汗毛”就是“寒毛”;但是“汗毛”不是规范说法,应予以纠正。 |
汗牛充栋 汗牛充屋 汗牛塞栋 | hànniú-chōngdòng hànniúchōngwū hànniúsāidòng | 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亦“充栋汗牛”。明·唐顺之《胡贸棺记》:“余不自揆,尝取《左氏》、历代诸史及诸大家文字所谓汗牛塞栋者,稍删次之以从简约。”《聊斋志异 封三娘》十一娘笑曰:“世传养生术,汗牛充栋,行而效者谁也?” 清·方东树《〈切问斋文抄〉书后》:“非要非玄,而冗长并录,是《书》不止百篇,《诗》不止三百。非惟汗牛充屋,不能尽载,且适以罔道迷人。” |
汗气 | hànqì | 出汗时蒸发的热气。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茅盾《子夜十三》:“金小妹抢前一步去开了门,朱桂英刚挤进去,就觉得热烘烘一股汗气。”凌力《星星草第十五章四》:“铿锵的锣鼓骤然一停,麒麟皮掀开,四个汗气蒸腾的小伙子露出笑脸,人群爆发出叫好和鼓掌声。” |
汗洽股栗 | hànqiàgǔlì | 汗流浃背,两腿颤抖。形容害怕、恐惧的样子。宋 陆游《跋韩立道所藏兰亭序》:“虽单于不觉自失,况余子有不汗洽股栗者?” |
汗青 | hànqīng | ①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一说,取竹青浮滑如汗,易于改抹。后以“汗青”指著述完成。②借指史册。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汗青头白 | hànqīngtóubái | 书写成,人也老了。庶人有定守,事易考成,在各官可免汗青头白之讥,而臣等亦得以逭旷职素飧之咎矣。唐·刘知几《史通·忤时》:“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
汗如雨下 | hànrúyǔxià | 汗珠像下雨似的往下掉,形容出汗很多。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四十七:“三冬汗如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回》不防一块石头绊了一跤,犹如梦醒一般,浑身汗如雨下。 |
汗邪 | hànxié | 谓人高烧出汗,神智昏迷,语言错乱的现象。俗谓中邪。多用来骂人头脑不清,胡言乱语。 |
汗羞 | hànxiū | 指因羞惭而流汗。形容极度羞愧。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二商》:“余惑於妇言,遂失手足之义。弟不念前嫌,增我汗羞。” |
汗血马 | hànxuèmǎ | 古代西域骏马名。流汗如血,故称。后多以指骏马。《史记·大宛列传》:“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 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汉书·武帝纪》:“四年春,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号一日千里。”《晋书 武帝纪》(泰始六年)九月,大宛献汗血马,焉耆来贡方物。唐 杜甫《洗兵马诗》:“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紇餵肉蒲萄宫。”宋 苏轼《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君如汗血马,作驹已权寄。” |
汗血盐车 | hànxuèyánchē | 骏马拉运盐的车子。“汗血”,骏马。《史记·大宛列传》;“盐车”,《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后以“汗血盐车”喻人才埋没受屈。 “汗血马”,在我国又称天马、大宛马。宋·辛弃疾《贺新郞·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答之》词: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
汗颜 | hànyán | ①指因惭愧而汗发于颜面,泛指惭愧。自愧不如,不好意思,尴尬,难为情,因羞愧而出汗,泛指惭愧一般做为贬意。明 徐霖《绣襦记.第三十七出》:“七十为官, 暮景桑榆汗颜。” ②脸上出汗。唐韩愈《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斵,血指汗颜。” |
汗颜无地 | hànyánwúdì | 汗颜:脸上出汗。极其羞愧,无地自容。这在我们做中国人的说来虽觉汗颜无地,但却是事实。邹韬奋《经历·新闻检查》唐·韩愈《朝归》诗:“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顾影听其声,赪颜汁渐背。” |